手术过后一个月,相信很多家属(患者)在谈起早期肺癌时,都能头头是道了。今天的这篇文章,咱们就来讲讲早期肺癌与基因检测。
如果患者是非小细胞肺癌,又是早期腺癌,那这篇文章咱们得一起好好看看。
1. 基因检测也是病理分析
之前我们曾经讲过手术前、中、后病理。这几种病理分析方式都是在显微镜下,通过染色等手段观察细胞形态和分裂状态来确定良恶性以及具体癌细胞信息。
其实,基因检测也是一种病理分析,同样需要借助病理切片。
但不同的是,它直接从癌细胞的分子层面分析。基因检测可以看到癌细胞的DNA,也就是它身上包括的遗传和进化信息,而显微镜只能看到组织和细胞。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基因检测会看得更深入,也更透彻。
分子组成细胞,细胞组成组织
2. 早期肺癌要做基因检测么?
要不要做基因检测,重点是要看有没有用。
对于患者来说,检测结果如果能够指导后续治疗,那么就是有意义的 。
从目前国际和国内的指南推荐来说,晚期非小细胞肺腺癌在诊断后建议基因检测,确认是否有基因突变。如果有,可以优先于化疗,直接一线就用对应靶向药物。而鳞癌等其他类型癌症因为突变率较低,因此比较少进行基因检测。
但对于早期肺癌来说不是这么操作。
对于肺癌早期患者来说,一般在手术切除病灶后,做定期随访就好。或者辅助一段时间的放化疗来预防复发,因此基因检测并不是必须的。
那么为什么医生还会建议腺癌患者常规进行基因检测呢?
如果若干年后(当然不希望发生),早期肺癌出现进展、转移甚至到了晚期,到时候再做基因检测还来得及么?答案是因人而异的。
刚刚我们说基因检测也需要病理,最好是病理切片。对于晚期肺癌来说,因为不适宜手术,所以只能通过穿刺或气管镜取病理,但以上两种方法均存在一定的失败率。
「胸部穿刺 VS 气管镜」示例图
一是患者身体不耐受。二是晚期病灶小而散,取病理并不容易,一些患者尝试n次也未能取到。目前一些研究提出了用血液来代替组织进行基因检测,但准确度仍有争议。
所以,目前已有部分国内医院会将基因检测提前,在早期患者病灶切除时,就将切掉的组织进行基因检测,主要检测东亚患者常见的EGFR、ALK以及KRAS突变。下图为2017AACR会议上,350名中国肺癌患者突变图谱。
2017AACR会议上,350名中国肺癌患者突变图谱
如果未来如果不幸肿瘤复发,那么可以尝试吃靶向药看是否有效(复发的肿瘤,大部分情况和原发灶会是一样的基因状态。)
另外,国内目前已经开展临床试验,在II-IIIA期患者当中进行基因检测后,直接使用靶向药。
这些患者本来在术后需要使用化疗,但对比靶向药的治疗效果后,患者的疾病无进展生存期(肿瘤没有复发的时间)分别为28.7个月VS 18个月,对比还是非常显著的。
虽然目前指南上还未规定基因检测可以指导早期治疗,但在病情变化时,检测结果可以作为重要治疗依据。所以一句话来说,早期患者做基因检测为非必要要求,但未雨绸缪,为将来的疾病变化做打算。
在这里列出部分基因突变及对应药物和药价,供大家参考。各地价格不一,部分地方已实行医保和慈善赠药,但医保和慈善赠药不能同时享受。
EGFR
ALK
KRAS
一代药物
吉非替尼易瑞沙(7074/30天)
吉非替尼伊瑞可(4980/30天)
厄洛替尼特罗凯(5460/30天)
克唑替尼赛可瑞(3-4万/月)
暂未上市
二代药物
阿法替尼吉泰瑞(7100/月)
塞瑞替尼吉泰瑞(暂未公布价格)
暂未上市
三代药物
奥希替尼泰瑞沙(51000/月)
艾乐替尼(暂未上市)
暂未上市
(以上药物价格来自北京某三甲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