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28B基因检测有助于指导儿童丙肝治疗方案的选择

● 丙型肝炎(丙肝)是一种以血液传播为主的传染性疾病,感染后易转变成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儿童感染丙肝病毒(HCV)主要通过母婴传播,母婴传播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因而也缺乏有效的手段彻底阻断这一传播途径。

● 我国儿童抗HCV阳性患病率约为0.09-0.26%。儿童感染HCV后可出现两种结局:自发清除(未经任何治疗,血清HCV RNA 转阴)和慢性化( HCV感染超过6个月)。约20%的儿童可自发清除病毒,且自发清除常发生在2-3岁之前。

儿童丙肝治疗的标准方案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 (Peg IFN α)联合利巴韦林(RBV)

IL28B基因多态性对干扰素疗效的影响

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28B 基因编码III型干扰素家族成员IFN-λ3,位于19 号染色体的某一基因群,由5个外显子组成,明确的3个多态性位点是:rs12979860、rs8099917和 rs12980275。

IFN-λ基因结构及SNPs 的位置

儿童丙肝抗病毒疗效存在很大的差异,主要和HCV基因型相关,但在相同基因型中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可能与患者的个体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相关。IL28B基因多态性是影响干扰素疗效的主要遗传因素[1]。

IL28B良好应答基因型干扰素治疗效果机制

rs 12979860与儿童自发清除率

rs 12979860位点突变分为三种基因型:CC、CT和TT型,其中CC型为保护性基因型。

研究选取112个HCV-RNA阳性的母亲和她们的孩子142例;33例HCV-RNA阴性/HCV抗体阳性的母亲和她们的孩子43例,至少随访6年。HCV短暂性病毒血症和慢性感染研究显示,83%的rs 12979860 CC基因型儿童出现自发清除(短暂性病毒血症),而在非CC基因型(CT或TT多态性)儿童中,仅有22%为自发清除(P<0.04)[2]。

rs 12979860与儿童SVR获得率

北京302医院的一项研究探讨了干扰素疗法中IL28B基因多态性与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的相关性。他们选取154例1-6岁的慢性丙肝(CHC)患儿,接受重组α干扰素-2b每周3次,联合利巴韦林治疗48周,通过SVR和副作用评价疗效。其中123例患者检测了IL28B基因型,83.7 %( 103/123) 为CC型,16.3% (20/123)为CT型。

结果显示rs 12979860 CC型患者SVR显著高于CT型(99.0%vs 80%,p=0.002)。与HCV病毒基因型、ALT水平和基线病毒载量相比,IL-28B-rs12979860更适合预测CHC患儿的抗病毒疗效[3]。

rs8099917与儿童SVR获得率

rs8099917位点突变分为三种基因型:TT、TG和GG型,其中TT型为保护性基因型。

多中心回顾性研究,选取30例儿童丙肝患者,17例3-11岁,13例12-17岁,16例为HCV 1型,14例为HCV 2型,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疗法。依据病毒类型,IL28B基因型分类比较持续病毒应答率(SVR)。

结果表明HCV 1型的SVR获得率较低,且携带Rs8099917位点突变等位基因SVR获得率显著低于未携带者。IL28B野生型的HCV 1患者90%获得SVR,而突变型中只有17%获得SVR。表明HCV 1型的患者可通过IL28B基因检测预测干扰素疗效[4]。

2017 年,雷迪帕韦与索非布韦的联合用药(ledipasvir/sofosbuvir,LED/SOF)和索非布韦单药被批准作为应用于 12-17 岁患者的直接抗病毒药物(Direct-acting antiviral agents,DAAs)治疗方案。随着直接抗病毒药物的发展,丙型肝炎治疗方法出现多元化,但该类药物对儿童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尚不清楚,长期获益有待进一步临床数据证实。目前,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 (Peg IFN α)联合利巴韦林(RBV)是治疗儿童丙肝的标准方案。通过IL28B基因检测可指导儿童丙肝治疗方案的选择,有助于临床医师更合理的选择儿童丙肝的治疗措施、开展个性化治疗、提高治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