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全用药事件频频出现,六岁儿童氟氯沙星中毒使用布洛芬出现便血糖苷类药物导致耳聋……药物中毒已成中国儿童主要伤害之一让人触目惊心、背脊发凉
儿童用药需谨慎
我国儿童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为成人的2倍;新生儿高达24.4%,为成人的4倍。
适宜儿童制剂缺乏,说明书儿童用药信息缺乏,儿科用药指南标准缺乏,临床用药供应不足,是目前我国医疗机构儿童用药面临的四大问题。
进而导致很多家长在给孩子用药的时候有很多误区:比如随便给孩子用药预防疾病、给儿童服用成人药、认为外国药一定比国货好、轻信朋友或熟人推荐的药物、滥用抗生素又或一味拒绝抗生素、中西药混吃等等。
很不幸,我国很多儿童因误食药物中毒甚至致聋。
基因的差异—影响药物在儿童体内的代谢情况
药物进入人体以后,代谢与转运都离不开“酶”,人体内所有的酶都是由基因编码决定的,所以基因差异会导致每个人对药物代谢的情况不同。
为什么有些儿童对氨基糖甙类药物如此敏感,敏感到“一针致聋”,就是因为某些儿童的基因中,携带有对这类药物非常敏感的基因突变,包括线粒体基因12s rRNA A1555G、12s rRNA C1494突变。
如果某一个儿童的某一种药物代谢基因发生突变,导致药物代谢酶的活性降低或消失,会导致药物在体内的代谢或转运变慢,这时即使摄入正常的用药剂量,也会在体内造成停留时间过长或者蓄积,发生毒副作用。
同理,也会有一些儿童的基因,导致对某类药物代谢非常快,这时不加大用药剂量,是不会有好效果的,或者换用其他药物。
1、选择合适的药物如发现孩子对某类药物代谢非常差,就要避免使用这类药物,否则毒副作用会非常大。
2、选择合适的剂量儿童用药一般都会按照体重等指标计算,会有一个较大的浮动空间,如基因检测发现某儿童对某类药物代谢速度慢,容易在体内蓄积中毒,就需要选择较小剂量使用。
3、有利于儿童长期的健康管理很多情况下,药物的毒副作用并不明显,人体不易察觉,但是对身体的伤害已经发生。通过基因检测可以对儿童常用药物进行筛选,在迫不得已需要使用药物的情况下,尽量选择基因能正常代谢的药物品种,减少药物使用过程中的慢性损害,主动避免伤害,也是健康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基因检测最佳时间—越早检测,越早受益。
因为基因是人体的生物“身份证”,终生不改变。尽早检测,儿童能尽早地获得疗效更佳更安全的药物治疗方案,从而避免反复试药,并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
1、氨基糖苷类
常见:庆大霉素、阿米卡星、链霉素、卡那霉素、小诺米星、大观霉素、新霉素等
禁忌:6 岁以下儿童禁止使用,6岁以上慎用,
原因:使用过量会导致听力下降,严重者可使听神经发生变性和萎缩,从而导致不可逆性的耳聋、耳鸣。禁止与速尿合用,可加强耳毒性;禁止与头孢菌素合用,可致肾功能衰竭。
2、阿司匹林及其复方制剂
禁忌:3个月以下儿童,以及有水痘或流感样症状的儿童或青少年禁用。
原因:儿童患者,尤其有发热及脱水时,使用阿司匹林易出现毒性反应;急性发热性疾病,尤其是流感及水痘儿童使用阿司匹林,可能发生瑞氏综合征(一种常见的急性脑部疾病,病死率高达50%)。
3、萘普生、双氯芬酸、尼美舒利、美洛昔康、吡罗昔康
禁忌:2岁以下儿童禁用萘普生;12岁以下儿童禁用尼美舒利;14岁以下儿童禁用双氯芬酸;15岁以下儿童禁用美洛昔康;儿童禁用吡罗昔康。
原因:非甾体抗炎药均可能引起致命的肾损害、胃肠出血、心血管事件(阿司匹林除外);尼美舒利即使短期使用也可引起无症状的、致命的肝损害;吡罗昔康、美洛昔康所引起的严重皮肤反应的风险高于其他非甾体抗炎药物。
4、大环内酯类:红霉素、无味红霉素
禁忌:2 个月以内尽可能避免使用,2个月以上慎用或医生密切监护使用。
原因:严重者导致儿童肝脏损伤、肝功能衰竭、药物性肝炎,甚至死亡。
5、复方地芬诺酯(地芬诺酯、阿托品)
禁忌:2岁以下儿童禁用。
原因:①地芬诺酯为哌替啶的衍生物,有与吗啡相同的基本结构,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长期应用时可产生依赖性;②复方地芬诺酯极易导致小儿中毒,早期主要有发热、皮肤潮红、兴奋易激惹等阿托品样中毒表现;后期主要有呼吸抑制、中枢抑制、瞳孔缩小等阿片样中毒表现。
6、阿苯达唑、哌嗪、噻嘧啶、左旋咪唑禁忌:2岁以下儿童禁用阿苯达唑;1岁以下儿童禁用哌嗪、噻嘧啶;儿童禁用左旋咪唑。
原因:2岁以下的儿童接触虫卵的机会要少,一般不需要服用驱虫药;两岁以内的幼儿肝肾发育尚不完善,药物会伤害幼儿的肝肾。
哌嗪、噻嘧啶:可引起头晕、头痛、呕吐及肝功损害,对人体(特别是儿童)具潜在的神经肌肉毒性,应避免长期或过量服用。
阿苯达唑,左旋咪唑:均可导致脑炎综合征、急性脱髓鞘脑炎、迟发性脑病。其中,阿苯达唑的脑炎样反应发生率较低;左旋咪唑发生率较高(临床已极少使用)。
7、磺胺类:复方新诺明(SMZ-TMP)
新生儿忌用,可产生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临床表现为缺氧性全身发紫;新生儿黄疸,2 岁以上医生指导下使用。
8、喹诺酮类药物
常用药物: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
禁忌:18岁以下的小儿及青少年不宜使用。
原因:喹诺酮类药物用于数种幼龄动物时,可致骨关节病变,特别是负重骨关节软骨组织的损伤。
9、西咪替丁
禁忌:16岁以下儿童不推荐使用。
原因:西咪替丁可通过血-脑脊液屏障,具有一定的神经毒性,幼儿用药后易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
10、雷尼替丁
禁忌:8岁以下儿童禁用。
原因:H2受体拮抗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连续使用均对小儿的肝、肾功能、造血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有一定损害。雷尼替丁的不良反应较西米替丁少而且轻。
雷尼替丁偶有报道会导致肝细胞性、胆汁郁积性或混合型肝炎。通常是可逆的,但偶有致死的情况发生。雷尼替丁偶有心律失常,例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博停止、心室阻滞及心室早博。
11、洛哌丁胺
禁用:2岁以下儿童禁用洛哌丁胺;5岁以下的儿童不宜使用盐酸洛哌丁胺胶囊剂。
原因:洛哌丁胺的化学结构类似氟哌啶醇和哌替啶,适用于各种病因引起的急、慢性腹泻的治疗。但其作用较地芬诺酯强而迅速,用于低龄儿童易致药物不良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阴茎水肿、麻痹性肠梗阻、急性肾功能衰竭、意识障碍等,加之曾有新生儿用药致死的报道,故国内外均限制其用于低龄儿。
12、氯苯那敏、赛庚啶、酮替芬、苯海拉明
酮替芬:3岁以下儿童使用本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不明确;
氯苯那敏、赛庚啶、苯海拉明:国内新生儿和早产儿禁用;国外2岁以下儿童避免使用。
原因:第一代抗组胺药是亲脂性的小分子化合物,易透过血脑屏障,从而抑制中枢、并有抗胆碱能及微弱的局部麻醉作用,不良反应为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烦躁不安,也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食欲亢进等。
现有证据表明这些药物还可能导致矛盾的中枢兴奋,烦躁不安,失眠或癫痫发作等,过量时还可引起心动过速、心脏传导阻滞或心律失常。
虽然第一代抗组胺药用于“使儿童平静下来”,并使他们睡得更好。但是,现已经证明第一代抗组胺药,如扑尔敏和异丙嗪可以显著扰乱睡眠结构,在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时增加延迟发作,缩短睡眠和整体睡眠。
13、异丙嗪
禁忌:2岁以下儿童禁用。
原因:异丙嗪可致2岁以下儿童呼吸抑制甚至死亡;还可能引起小儿肾功能不全;患急性病或脱水的小儿,注射本药后易发生肌张力障碍(锥体外系症状);儿童单次口服本药75~125mg,可发生过度兴奋、易激动或噩梦等异常反应。
14、氨茶碱
儿童慎用,超量会导致氨茶碱急性中毒,出现烦躁不安、出虚汗、心动过速甚至休克死亡,应严格按医生指导掌握用量。
15、阿司咪唑、特非那定
禁忌:12岁以下儿童避免使用。
原因:偶可引起Q-T间期延长,室性心律失常、心脏骤停等。目前许多医院已弃用该药。
16、氯霉素
禁忌:新生儿、早产儿禁用氯霉素,包括眼用制剂、搽剂和滴耳液。
原因:新生儿肝脏酶系统未发育成熟,肾脏排泄功能又差,药物自肾排泄较成人缓慢,故氯霉素应用于新生儿易导致血药浓度过高而发生毒性反应(灰婴综合征),故新生儿不宜应用本品,有指征必须应用本品时应在监测血药浓度条件下使用。
17、氮卓斯汀
口服给药:12岁以下儿童口服给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尚不明确;
滴眼液:不推荐4岁以下儿童使用;
鼻喷剂:不推荐5岁以下儿童使用。
原因:氮卓斯汀除抗组胺作用,还有抗炎、平喘及抗过敏作用。氮卓斯汀有一定的中枢抑制作用,可引起嗜睡、头晕、口干、多梦、咳嗽、腹痛、恶心、乏力、鼻痛等。对使用本品易产生嗜睡、眩晕的患者,用药后不宜进行驾驶车辆。
18、呋喃妥因、呋喃唑酮
禁忌:新生儿禁用。
原因:新生儿酶系尚未发育完全,易诱发溶血性贫血,尤其是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者。
19、哌替啶(度冷丁)
婴幼儿慎用,1 岁以内小儿一般不应静脉注射本品或行人工冬眠,儿童慎用。
20、地西泮(安定)
新生儿、6 个月以下儿童忌用,儿童慎用,可致粒细胞减少、肝功能损害。
21、呋塞米(速尿)
儿童慎用,用药量宜少,间隔适当延长,忌与氨基糖苷类合用。
22、吲哚美辛(消炎痛)
儿童对本品敏感,有用本品后因激发潜在性感染而死亡的报道,儿童慎用。
23、对乙酰氨基酚
儿童若每日用量超过3g时,便可能发生急性中毒,甚至可以引起致死性肝损伤。
健康的未来?关乎孩子成长的考虑
对于每个家庭来说,孩子是天使,是阳光,是未来的希望。
初为父母,孩子的成长定然绽放着许多“为什么”,为什么吃药不管用?为什么反复感冒总不好?带着一个个诸如此类的疑问与困惑,我们小心摸索着陪孩子长大。
可你是否想到,孩子出现这些问题的背后,都是因为遗传基因在中间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你想更了解你的宝贝吗
* 想不想让孩子远离以身试药,有效降低药品毒副作用?
儿童用药需关注
说起安全用药, 让我想起小的时候,我生病时,我妈把大人吃的药片掰开给我吃。还好,我茁壮健康的长大了,没出现什么“后遗症”之类的。
孩子不是大人的缩小版,许多脏器发育还不完善,所以肝解毒、肾排泄的功能会比成人弱。如果给儿童用成年人药物,可能会引发严重的肝、肾等损伤。
比如成人用阿司匹林治疗感冒发热,如果让儿童服用阿司匹林,可能引起脑、肝部的病变甚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