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子也会有情绪吗?
写文章时,找灵感、找素材要“搜肠刮肚”。一个人乐善好施,会被夸奖为“热心肠”。描绘思念的情形,会用“牵肠挂肚”,甚至是“断肠人”。在古人的认知里面,肠子似乎是会思考,并且有情绪。事实果真如此吗?让我们来做进一步了解。
古人的认知,通常较为朴素。例如,那时候的人们会认为心脏是用来思考的器官,所以“想”字底下带个心。但是,后来科学研究证明,心脏的作用是血泵,人类用来思考的器官是大脑。那么,古人为什么会认为心是用来思考的呢?因为,心烦意燥、心惊肉跳等人类感知外部的情绪,会通过心脏的跳动频率、幅度表现出来。
古人认为肠子与思考、情绪有关,也是基于这样的类推逻辑。人一有情绪,例如紧张,或是心境压抑,有时就会肠胃痉挛,吃不下饭。所以肠子就和许许多多的情绪联系上了。当然了,古人也知道肠子的主要作用是消化吸收。肠子与思考、情绪的相互关系主要停留在文学作品里面。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肠道确实与大脑等神经系统存在联系,而且会深刻影响到人的情绪。从表象走进内在机理,正是科学的魅力所在。
微生物-脑-肠轴 深度影响情绪
一开始,人们认为胃肠道是由中枢神经系统控制,正所谓大脑领导一切。后来,科学家发现胃肠道有一个独立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结构,并证实连接胃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神经干,包括迷走神经、内脏神经以及骶神经,其在消化道功能的调节中具有传入和传出双重功能,脑、肠之间是相互作用的,这种脑肠之间的相互联系,称为脑肠轴。
肠道微生物通过肠-脑轴影响人的行为。这是当代科学一个惊人的发现。肠-脑轴是肠和脑之间的信息交流的通路,由免疫、迷走神经和神经内分泌途径组成,深刻影响人体对食物的喜好,甚至能够支配我们的情绪。
肠道菌群是存在于宿主肠道内的微生物集合,直接或间接参与宿主多项生理活动,如影响机体营养代谢、调节机体免疫系统的发育与成熟,并发挥抗菌作用,故而肠道菌群被人们称之为"被遗忘的器官"。
通过无菌动物模型、病原体感染、益生菌干预或抗生素处理的动物研究,科学家发现肠道菌群在调节焦虑、情绪、认知和疼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调节肠道菌群已然成为预防、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新兴策略。
肠道与营养的消化吸收能力密切相关,并且能够影响到人体的大脑机能与情绪反应。拥有健康的肠道能让人心情舒畅,而失衡的肠道则可能会引起焦虑、抑郁,自闭。
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盛景基因倾情推出结直肠肿瘤易感基因筛查、儿童营养代谢基因检测(16项)等多项检查项目,保护肠道健康,注重膳食营养调节,为健康人生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