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不惑”难,“无恙”更难!

中年危机 有害健康

 

  中年是指从36岁到60岁这段时期。

 

  中年是承上启下的一代,肩负社会、家庭的重担,加上现实生活中的诸多矛盾,易使思情绪陷入抑郁、焦虑、紧张的状态。长此以往,必然耗伤精气,损害心神,早衰多病。

 

  在中年身体健康容易进入低谷期,此时是生命的转折点。青年期生命器官开始老化,中年期变得显著,如心、肺、肾的功能减退。

 

  中年群体普遍存在六高一低倾向,即接近疾病水平的体力和心理高负荷、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血黏度、高体重和免疫功能偏低。

 

  因此,人到中年,“不惑”不容易,“无恙”更难。因此,中年群体进行减压和养生调理,十分必要。

 

少虑减压 舒缓心境

 

  《养性延命录》强调:“壮不竞时”、“精神灭想”,就是要求中年人要精神畅达乐观,不要为琐事过分劳神。不要强求名利、患得患失。

 

  中年人的精神调摄,应注意合理用脑。有意识地发展心智,培养良好的性格,寻找事业的精神支柱。

 

  工作、学习之余,可以听音乐、看电视,与子女嬉笑谈心,共享天伦之乐。也可以浇花养鱼、作画习字、美化仪容仪表,使自己装束趋向年轻化,以振奋精神,增添生活乐趣。或者宁心静坐、百事不思半小时,使大脑得以充分休息,使自己跳出紧张的思虑氛围,生活在愉悦舒缓、充满活力的环境里。

 

  当忧虑焦躁情绪不佳时,可对亲朋好友倾吐自己的苦闷,或适当参加文体活动,使焦虑情绪聚集于体内的能量释放出来,缓解心理上的压力。

 

切勿过劳 忌超负荷

 

  中年人年富力强,而被委以种种重任,又担负着赡养老人、抚养子女和家庭生活安排等多项工作,要注意避免长期“超负荷运转”,防止过度劳累,积劳成疾。

 

  在保证充分营养的前提下,要善于科学合理地安排工作,学会休息。休息的方式多种多样,适当地调节工作可谓积极地休息方式。对于繁多的事物,宜分清轻重缓急、主次先后、有节奏有步骤地逐一完成。

 

  要根据具体情况,切整生活节律,建立新的生活秩序。要善于忙里偷闲,利用各种机会进行适当地运动。如做工间操、上楼下搂、骑车走路,室内踱步等等;利用等车、坐车时间,做一些叩齿、咽津、提肛等锻炼。

 

  体育锻炼、文娱活动同样是积极的休息方式,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中国传统健身功法以及游泳、登高、对奕、垂钓等,既可怡情养性,又可锻炼身体,如能持之以恒,必收益无疑。睡眠是重要的休息方式。中年人必须保证睡眠时间,不可因工作繁忙经常开夜车,切忌通宵达旦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