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生活所迫夜班不断的打工人,还是辛苦一天放松熬夜的修仙派,长时间的昼夜节律紊乱,往往会给身体带来一系列伤害,心源性猝死是其中最为严重的后果,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打破了人体生物钟的平衡。心源性猝死(也称为心脏骤停)在美国每年造成约30万人死亡,占所有死亡人数的15%至20%。冠状动脉疾病是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的根本原因。劳累过度、熬夜导致的生物钟紊乱、生活和工作压力等都是心源性猝死的助推者。
作为发病前隐秘,发病后迅速死亡,心源性猝死犹如悬在亚健康人群头顶的一把利剑,整日恐惧它的到来。心脏病发作(心肌梗塞)通常是由冠状动脉阻塞减少流向心肌的血流量引起的,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的原因是突然发生的不稳定的电活动损害心脏的泵血功能。患者在发病前可能很少或没有症状,如果不进行复苏,这种疾病通常会在几分钟内导致死亡。
目前,大多数心脏性猝死(70%)发生在不符合现行除颤器治疗预防指南的患者身上,因此,除颤治疗可能不适用大多数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个体。因此,提前了解猝死群体特征,从基因层面评估猝死风险对于预防猝死至关重要。
洛杉矶Cedars-Sinai医疗中心Smidt心脏研究所研究团队的研究表明在没有严重收缩功能障碍的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中,多基因风险评分与猝死风险增加密切相关,评分较高者的心源性猝死风险增加了77%。
研究过程总结
为了更好地预测和预防心源性猝死,必须首先了解它与冠状动脉疾病之间的遗传联系。研究结果发现结合来自该遗传风险评分的信息提高了预测猝死的能力,并超出了其他已知风险标记的贡献,遗传学能够识别出因猝死限制其预期寿命的患者。
利用全基因组基因分型,在4698名具有冠状动脉疾病和左心室射血分数>30%-35%的欧洲血统的预先确定参与者中生成了先前验证的冠状动脉疾病全基因组多基因评分。在考虑左心室功能障碍、临床因素和ECG参数后,处于冠状动脉疾病全基因组多基因评分高十分位的患者患猝死的风险增加了77%。
这表明冠状动脉疾病全基因组多基因评分可专门预测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的猝死风险而非其他形式的心脏疾病死亡率。在没有严重收缩功能障碍的已确诊冠状动脉疾病的大量人群中,与冠状动脉疾病全基因组多基因评分风险增加密切相关,与其他死亡方式没有关联。这些发现总体表明状动脉疾病全基因组多基因评分是改善猝死风险分层的有效的方法。
这项研究表明,有机会识别出心脏性猝死风险最高的患者,然后提供有意义的预防性治疗解决方案。基于此项关键研究,现在有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通过全基因组分析,系统评估遗传风险评分,最终可得出猝死发生风险。这对于猝死的预防与治疗具有重大意义。希望有一天我们能够借助该系统,提前预知个人猝死风险,避免进行诱发猝死的活动,时刻准备好猝死后的急救措施,为个人的健康上“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