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心事”,一起来谈“心”!

目前,心脑血管疾病是我国居民第一位死亡原因,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和高死亡率等特点,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将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列为15项专项行动之一。《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推算,我国心血管病现患人数高达3.3亿,其中脑卒中1300万,冠心病1,139万,高血压2.45亿,心血管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

为了在世界范围内普及心脏健康知识,世界心脏联盟于1999年起,将9月29日设立为世界心脏日。今年的主题是“万众一心”。
心脏病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危害人们的健康,心脏发来的“求救信号”却鲜有人关注。“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是维持全身血液循环的动力之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心血管中心黄榕翀教授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介绍,心脏病是心血管疾病的总称,包括心力衰竭、高血压、心律失常、冠心病、心肌病等。一旦心脏功能异常,不仅会导致生活质量下降,还会影响身体其他器官,严重时甚至危机生命。如身体出现以下表现需警惕,可能是心脏发出的“求救信号”,应及时到心内科就诊。
胸闷胸痛
胸闷、胸痛是最常见、最典型的心脏病症状。闷、痛常位于胸骨后、心前区、左胸。需要注意其他放射部位或特殊位置闷、痛也可能与心脏病相关,如左肩部、下颌、牙齿、咽喉部、左上肢、上腹部、左侧季肋区等。
心悸
除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室早、房颤等会出现心悸,缓慢性心律失常也会出现心悸。此外,其他类型心脏病也会伴随出现心悸,如高血压血压控制不佳或伴心率快、冠心病、心衰、心肌炎等。
呼吸困难
心脏病会导致缺血、缺氧,出现呼吸困难。如爬一段楼梯就气喘吁吁,而过去从来没有这种现象,应警惕心脏问题。
水肿
心脏病会导致心力衰竭,可出现面部、双下肢不同程度水肿,可伴有胸水、腹水、心包积液、尿少等表现。
背痛
很多心脏病发作时会出现背痛,可与胸痛同时发生,也可单独出现。高血压、冠心病、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等都会出现背痛症状。
晕厥
晕厥是各种原因引起人脑供血不足导致的意识障碍。其病因多样,其中心源性晕厥的病因,就包括常见的冠心病、心律失常等。

 

很多心脏病患者也可能没有任何不适症状。对于老年人群,心脏病早期症状可能并不典型,如出现不明原因乏力、大汗、喘憋、咳嗽、咯痰(粉红色泡沫样痰)、左上肢麻木、腹痛等,也需要警惕心脏病的发生。心脏病的发生除与遗传、年龄、性别等不可改变的因素相关,还与吸烟饮酒史、心脏病危险因素(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等)、精神紧张、缺乏体力活动、甲状腺功能异常、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可变的因素相关。
对于心脏病的预防,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最为关键,应合理膳食,少油少盐,严格控制脂肪摄入量;适度运动,避免超重或肥胖;少熬夜,保持充足睡眠;戒烟戒酒,保持好心情。同时,定期做常规性的查体,注意心血管疾病高危风险因素,监测血脂、血糖、血尿酸、血压、心率等,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到医院就诊。

 

健康饮食可以降低心血管病风险。调整饮食结构,将以植物为基础的饮食结构代替以动物为基础的饮食结构,以降低心血管病风险。2017年全球有近300万人因粗粮摄入不足而精细粮摄入过多引发心血管病而导致死亡。以水果和蔬菜为主的饮食可以有效降低包括血压、血脂、胰岛素抵抗等在内的代谢风险因素。钾盐替代普通食盐能够降低13%的心血管病风险,降低11%的心脏病或中风风险。
抑郁、焦虑、暴怒和精神压力等不良心理状态与心血管病发生也有关。精神压力的升高增加冠心病的发病风险,抑郁症与成年人(尤其是男性)心血管病死亡风险增加相关。专家建议通过心理疏导和心理保健来改善精神压力症状和生活质量,降低心血管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