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叶深秋凝景象,蝉噤荷残偶见霜。
晨早洦塘腾雾气,袅袅轻盈舞逸上。
寒露时已是“露气寒冷,将凝结为霜了”。寒露之后,露水增多,气温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几欲凝结成霜。此时我国有些地方会出现霜冻,北方已呈现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偶见早霜,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
寒露不露脚
俗话说:“白露不露身,寒露不露脚”。《黄帝内经·素问》记载:“阴脉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谓经脉之行;三经皆起于足。”足部是三阴经(脾经、肝经、肾经)的起点,也是三阳经的终点(膀胱经、胃经、胆经)。我们人体十二正经中一半“出发、抵达”至脚。
进入寒露后,就不能再“秋冻”了,其中,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较少,再加上脂肪层薄,保温性能差,非常容易受到冷刺激的影响。中医认为:“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因此,寒露过后足部保暖更是重中之重。除此之外,还应养成睡前用热水泡脚的习惯,增强足部血液的流动,提高身体免疫力,还可以缓解或消除一天的疲劳。
精神调养
心胸开阔,以消秋愁。寒露之后气温日渐降低,加之大自然肃杀之气,易发抑郁。学习工作之余,应增加文体活动,以保持乐观情绪。精神调养非常重要,人类不同于其他物种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精神。这时候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因势利导,“使之安宁”“志闲而少欲”,也象万物一样把欲望尽量收起来,对人对已不要过于苛刻,心情会平静,恬静自然,应寒露之节气,达到养生目的。
淡食多补
民间一直非常重视秋冬进补,有“秋冬进补,开春打虎”的说法,但寒露时节人的脾胃尚未完全适应气候的变化,因此不能急于进食肥甘厚味,当先调理一下脾胃,为脾胃更好地受纳补品做好准备。《黄帝内经·素问》记载:“甘先入脾”。在五行中脾胃属土,土生金,肺肠属金。甘味养脾,脾旺则金(肺)气足。古人云:“厚味伤人无所知,能甘淡薄是吾师,三千功行从此始,淡食多补信有之”。
孙思邈认为,九月阳气衰、阴气盛,大风起,预防风邪伤卫表,不可过饱饮食或醉酒。宜多吃甘味食物,补肝肾,养脾胃,生津液。孙真人曰:“是月阳气已衰,阴气大盛,暴风时起,切忌贼邪之风以伤孔隙。勿冒风邪,无恣醉饱。宜减苦增甘,补肝益肾,助脾胃,养元和。”
古人云:“秋之燥,宜食麻以润燥。”此时,应多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乳制品等柔润食物,同时增加山药、萝卜等根类的蔬菜以利于收敛。寒露时在饮食上应少吃辛辣刺激、香燥、熏烤等类食品,宜多吃些芝麻、核桃、银耳、萝卜、番茄、莲藕、牛奶、百合、沙参等有滋阴润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品。中老年人和慢性患者应多吃些红枣、莲子、山药、鸭、鱼、肉等食品。汤水宜以润肺生津、健脾益胃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