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本是病 | 避开误区,莫当“忍者”!

10月11日是世界镇痛日,疼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现代医学已将疼痛列为继呼吸、脉搏、血压、体温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很多人或多或少都承受过疼痛带来的不适,如头痛、关节痛、痛经等等,而大多数人面对疼痛可能会说“没多大事,忍忍就过去了”,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去医院就诊。殊不知,疼痛不能忍,忍一时“小痛”可能会逐渐进展为“大病”。
头痛、颈椎痛、手腕痛、眼睛痛、腰痛、神经痛……这些日常疼痛,你经历过吗?据国际疼痛协会统计,全世界有1/5的人经历过各种慢性疼痛,中国有超过3亿人正在忍受慢性疼痛所带来的痛苦。
从医学角度来看,疼痛是一种令人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伴有实质性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疼痛不仅是某些疾病的症状,其本身就是疾病,可导致睡眠不佳,精神情绪变化,各脏器及系统功能下降等,甚至引起疼痛性残疾或危及生命。目前,人们对疼痛的诊断和治疗普遍未引起重视,导致疼痛未能得到有效和及时控制。
对于疼痛常见的误区有:
误区一:疼痛能忍则忍。对于尚能忍受的疼痛报以“能忍且忍”的态度。事实上,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疼痛是人体组织器官受损的主要信号,是一种保护性信号,应引起关注。一旦发生疼痛应及时就医,无须一忍再忍,以免延误治疗时机。
误区二:不管用什么方法,先止了痛再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想法同样是错误的。疾病的发生、发展存在自身规律,必须的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才能达到长期完善的镇痛目标。反之,盲目错误用药容易掩盖症状而导致延误病情,甚至发生严重后果。
误区三:止痛药吃多了会成瘾。谈起止痛药,很多人都会情不自禁地说起药物的成瘾性。事实上,并非所有止痛药物都会令人成瘾。只有麻醉性止痛药、安眠药等含有致瘾成分的药物才会让人对它“恋恋不舍”。即使临床需要使用上述药品,只要遵医嘱正确用药,完全可以避免药物依赖的发生。
慢性疼痛是指持续一个月以上的疼痛,主要病因是远伤,即久远发生过的软组织损伤,具有明显可见的固定病灶。这种表现以疼痛为主的疾病,就是远伤病。由于软组织挤压损伤的意外性和普遍性,远伤病在每个成年人的体表中都广泛存在,有远伤病者几乎是每个人。从机理上看,摔、跌、撞、碰、击、压等造成的软组织损伤,表现一般以胀、痛为主,但远伤则不光是胀、痛,所有一切发生在人体身上的异常现象几乎都会出现。
尤其是身体不少部位的慢性疼痛,因位于某内脏器官之邻或骨骼之处,极易被当成内脏器官的疾病或骨骼病治疗,给患者带来不应有的经济负担和新的身体损坏。
延伸拓展:秋风渐起,腰痛如何是好?
发病有其时,秋季气候干燥,燥甚则干,使本来就肾阴不足的人阴虚更为明显;秋季气温开始下降,多风多寒,风寒易中本就虚损之经络,导致不通则痛;此外夏秋交替过程中,很多老年人机体适应性下降,防寒保暖不够及时,易招致风寒邪气入侵机体。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杂病源流犀烛》“腰痛,精气虚而邪客病也”。而秋季所患之腰痛,以肾阴不足为多见,常伴腰酸、关节活动不利、盗汗、烘热、手足心热等。
正如《景岳全书•腰痛论治》云:“腰痛之虚证十之八九,但察其既无表邪,又无湿热,而或以年衰,或以劳苦,或以酒色所伤,或七情忧郁所致者,则悉属真阴虚证。”
根据秋季腰痛的病机特点,在中医辨证属阴虚者多,有瘀,有气滞,有寒,挟湿等,不同病理因素导致局部经络不通,不荣则痛与不通则痛混杂存在。因此,在治疗上,虚者补其不足,真阴不足者必以左归丸为基础方;不通者使之以通,可以配合针刺、艾灸等疏通经络治疗,如此则标本同治,以期可愈。如若在治疗过程中单以止痛药止痛,或以膏药简单敷之,必如扬汤止沸,腰痛之疾未真愈也。
秋季腰痛,老年人好发,素喜久坐、贪凉、运动过度、体型偏瘦的年轻人也易患病。中医认为,有诸内必显于诸外,身体任何的不适症状往往是“疾病”的外在表现。腰为肾之腑,除外伤因素或某些器质性原因如肿瘤、风湿、肾脏疾病等因素,腰痛往往反映一个人肾气的盛衰。因此,如果您在生活中感到腰痛腰酸不解,寻求正规医院的中医中药的诊治是不错的选择。
免责声明
本内容仅限于公益科普宣传
部分素材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