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养生 | 蓄藏御寒,调和气机!

12月7日是“大雪”节气。古人云: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黄帝内经》:“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古往今来的养生家们都十分注重节气养生,并把“天人合一”的养生观作为不违天时、顺道而行的重要法则。那么,大雪节气应该如何养生呢?

大雪节气来临,意味着已经进入冬天最冷的时候,可谓冰冷入骨,更应该注意保暖。大雪节气的养生重点在于防寒护阳,但需要适度,否则可能会造成身体失调,甚至耗气伤神。

人体在冬季三个月,阴气盛,养生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以“藏热量”为主。冬季万物皆“藏”,养生应顺应自然界收藏之势,收藏阴精,使精气内敛,以润五脏。否则,逆自然之势而行,就要损伤肾气,因此,冬季要养肾防寒。

冬季疾病预防要做好

从中医角度来讲寒性收引凝滞,使血脉不通而导致脑络痹阻发为中风。同样西医也认为寒冷会导致血管收缩等变化,诱发中风。所以冬天防中风就是很重要的一环了,此时要重视自身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的控制,也要注意是否有眩晕、肢体麻木等中风先兆。

寒冷是诱发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的一大诱因。大雪时节气温下降,正是心脏病好发之时。应注意防寒保暖,及时增添衣物,避免受凉,同时遵医嘱服用降脂、扩血管等药物,预防心脏病的发生。

大雪时节正是流感、普通感冒、肺炎盛行之际,应做好防护,预防疾病。尤其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肺部疾患的老年人更应该避免流感等疾病的发生,以免引动旧疾。建议规范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未病先防。

防寒有方,保暖有法

大雪节气是万物储藏的时候,养生也应顺应自然规律在起居方面应当早睡以养阳气,迟起以固阴精。中医学认为,阳气具有推动血液在脉道中运行、温煦和营养全身的作用,而在冬季之时,人体阳气因寒冷而闭藏,血液失于推动而运行减慢,则筋骨肌肉失于血液的濡养。

俗话说“寒从脚底生。”寒气非常容易自脚底侵袭而入人体,因此,一是日常要做好足部保暖工作,二是建议每日泡脚御寒、温补阳气,加强防寒。建议睡前以艾叶、吴茱萸、生姜等制成药包,煮沸后冷却至41-43摄氏度左右泡脚,并按摩足底的涌泉穴,以温养阳气驱散寒邪。

冬季寒冷干燥,宜温补阳气以御寒,滋补阴气以润燥。且此时进补也有益于来年阳气的升发。可以食用大白菜、芝麻润燥,莲藕、大枣、桂圆补中益气,羊肉、牛肉、大葱温补阳气。更可以食用一些药膳滋肾养肝,比如党参枸杞粥、芝麻核桃粥、当归羊肉汤、香菇枸杞牛肉煲等。但注意适度为宜,不可过补。

神志调畅,气机调和
《黄帝内经》中提到的“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意思就是说在冬季应避免各种不良情绪的干扰和刺激,让自己的心情始终处于淡泊宁静的状态,遇事做到含而不露,秘而不宣,使心神安静自如,让自己的内心世界充满乐观和喜悦。

神志调畅才能气机调和,病无由生。冬天长期阴雨雪雾,心情难免抑郁,市民可适当进行日常运动来调节心情,比如慢跑、太极拳、太极剑、八段锦等,活动量以微微汗出为宜,一定要避免大量汗出,以免腠理开泄,卫表不固,寒气更易侵袭。冬日暖阳之际,可适当登高望远,开阔心情。

冬气肃杀,夜间尤甚,古人主张要“早卧迟起”。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说:“冬月不宜清早出,夜深归,冒犯寒威。”早睡以养阳气,迟起以固阴精。因此,冬季养神要保证充足的睡眠,这样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
免责声明
本内容仅限于公益科普宣传
部分素材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