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严寒话养生 | 守正气,避寒邪,调养心神!

最近天气越来越冷了,医院里的老年患者明显增多。对于老人,尤其是高龄老人来说,冬天是一年中最难捱的季节。各类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在冬天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季节。

“三九”是指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即冬至后的第十九天到第二十七天。我国中原地区传承有“九九歌”的谚语,用来计算时令。一般“三九”时最冷。所以称为“三九严寒”。冬至开始,往后27天,就是三九严寒了。

传统医学认为,自然界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人与自然相应,在养生时也应该顺应四时气候冷暖变化的规律和特点。

冬令进补

冬天是一年四季中保养积蓄的绝佳时机,我国自古就有冬令进补的习俗。在冬季,人们的消化吸收功能相对增强,适当进补不但能够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还可以养精蓄锐,为来年的健康打下基础。

冬季饮食进补,既要考虑地区间的差异,更要清楚自身的体质。

北方冬季寒冷,进补宜选温热之品,如牛肉、羊肉等;南方气温相对较高,应以平补为主,摄入鸡、鸭、鱼等。高原地区雨量较小且气候偏燥,人们应该适当多吃甘润生津的食品;如果天气持续干燥,还要在滋补时增加冰糖、百合等,以防身体上火。

根据个人体质不同,饮食调养也要有所区分,阴虚体质的人可适当多吃豆浆、鸡蛋、鱼肉、蜂蜜、山药、萝卜、牛奶等柔和甘润的食物。阳虚体质的人,可适当多吃南瓜、韭菜、大枣等温热熟软的食物。

寒地冻,阳气深藏,阴气大盛,万物生机潜藏,精气涵养。中老年人冬季宜温补,可以选用温热助阳之品来扶阳散寒。

养生保健离不开生姜。医家和民谚说得好“家备小姜,小病不慌”,“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也正是这个道理。但也有例外,对于平常就手足心热,口燥咽干,喜冷饮的阴虚质来讲,这时反而是要吃些藕、黑木耳、银耳、甘蔗、梨、百合、山药、鳖、海参、阿胶等以滋阴。

此外,三九严寒需要忌口强刺激性味道的食物,如辣椒、白酒烈酒、味腥的海鲜等。

穿衣遵循九字诀

在穿衣方面,遵循“内薄软、中保暖、外防风” 九字口诀,内衣应以薄、软的棉织材质为主,中层衣服则以保暖性强的羊毛、羊绒、纯棉材质最合适。外衣要以防风为主,面料要致密,不宜穿着毛线 编织的外套。 

腰、腿、足是保暖的重中之重, 如果保暖做的好,全身都会暖和。室内环境要保持一定的适宜温度,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一般18~23℃比较合适。

常晒背以养阳

风寒之邪极易通过背部侵入人体而引发外感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在气候寒冷的冬至时节,如若碰到阳光充足的天气,应适当出门晒晒后背,有助于补益身体阳气。

除此之外,常接受紫外线照射,可使人体皮肤产生维生素D,促进钙在肠道中吸收,从而使摄入的钙更有效的吸收,一定程度上能预防骨质疏松。

适度运动

平时可以多慢跑慢走,保持一定的适中的运动量,太极、八卦、八段锦等都是非常好的疏通人体气血、疏通经络的运动。

调养心神

三九严寒,除了保持心情恬淡、心态乐观、不胡思乱想以外,减少劳力、劳神,避免熬夜,多读书、散步、睡眠以帮助获得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调节心理,不能过于急躁,要养心安神、调畅情志,心情舒畅,自然气血就会调和。

冬季的心志应是“若伏若匿”,“伏”、“匿”均指“藏”。精神调养也要着眼于“藏”,保持精神安静,不过于开放,同时防止季节性情感失调症。

在这一特殊时期,要特别提醒大家,人体阳气不足、抵抗力差的时候一定要适当防护,避免寒邪入侵引起病症。

免责声明
本内容仅限于公益科普宣传
部分素材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