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元宵喜相连,欢享健康癸卯年!

2月4日和2月5日将分别迎来立春节气和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两个节令紧相连,可谓喜上加喜。据了解,这种有趣的巧合,在21世纪这100年中仅有6次。立春这天,我国民间一项重要习俗就是“咬春”,北方吃春饼,南方吃春卷。元宵节这天,北方普遍食用摇制方法制作的元宵,南方则常食用包制方法制作的汤圆。今天吃春饼,明天吃元宵,正是由于我国传统历法的巧合,才让我们拥有了这种奇妙的体验。在品尝美食中,既加深了对传统节令文化的理解。

 

元宵佳节,万家团圆喜气扬。张灯结彩,欢乐开怀展笑颜。一碗元宵,盛满平安与幸福。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因此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元宵节吃汤圆,除了寓意喜庆合家团团圆圆,还有御寒、补脾胃、益肺气之养生功效。元宵汤圆的材料主要是糯米,《本草纲目》中指出,糯米是补脾胃、益肺气之谷。糯米味甘、性温,吃后能补养人体气血,滋养脾胃。冬季最冷是三九,目前虽然已过,但天气乍暖还寒,寒冷天最容易亏损的就是胃气。对于脾虚胃寒的人,吃汤圆也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不过,要注意的是病刚刚好的时候,应当“忌生冷黏滑”,所以病人不宜多吃元宵。早餐也不宜过多吃元宵,否则容易出现消化不良、反酸、烧心、脘腹胀满等症状。睡前不宜过量食用,“胃不和则卧不安”,元宵难以消化则会影响睡眠。

 

《黄帝内经》记载:“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因此,元宵节前后注意顾护阳气,疏泄肝气。

 

1、要注意摄养精神。春气通于肝,肝喜调达疏泄,恶抑郁,要保持情绪稳定。静心养性,使肝气有升有节,有益身心,勿使肝气生发太过或不升而郁结。

 

2、“春捂秋冻,不生杂病”。要进行春捂防春寒,防止风湿。元宵节后为雨水节气,气温虽有所回升,但天气变化不定,易出现寒潮,可有严重的“倒春寒”现象。当冷空气突然来袭,易使人患病。因此,除心气平和外,还要进行春捂防春寒,注重保暖。

 

3、进行适当的运动,增强人体正气。清代名医曹廷栋在《老老恒言》中说:“坐久则络脉滞,步则舒筋而体健,从容展步,则精神足,力倍加爽健。”明代诗人周用在《走百病行》中提到“走百病”是为了“百病尽归尘土中”“胜饮医方二钟水”。可见,步行是健康的“零存整取”。

 

免责声明
本内容仅限于公益科普宣传
部分素材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