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寿,智者乐,以传统文化疗愈身心!

现代社会的人们,长期置身于忙碌、纷杂、喧闹的环境,已让大家的身心严重分离,身体的透支以及心灵的迷茫、无助。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提升生命的质量,创造无限的价值,是需要我们去用心思考和践行的。正因如此,养生已经成为当下人们的一门必修课。

 

养生,在我国最早见于《庄子·内篇·养生主》。“养”,即保养、调养、补养的意思;而“生”,即是生命、生存、生长。养生之道,是人人所必须讲求的,记得古诗说:“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养生就是顺应自然,科学系统地安排人们的生活方式。
儒家养生文化,强调精神调摄,也就是“礼”的作用,追求“仁者寿”。儒家注重孝道养生观,如《礼记内则》指出“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伙食忠养之”。在胎教优育也提出相应要求,如:“太任(周文王之母)有身,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民以食为天,儒家讲究饮食卫生,孔子之鱼馁而肉败则不食,色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

 

道家提出养生总方针,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越剧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其饮食养生观是:“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气。饮食有节,五味调和;饮食有常,物我相适;饮食以时,四季五补;饮食洁净,进食宜忌。”在运动运动养生,华佗提出:“动以养生,动以祛病”,发展导引术、五禽戏。

 

佛经谈养生一词,有指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方法,也有养育生命之意。佛教认为,人类所有的问题和烦恼,根本源头在于“心”,而身体只不过是我们心灵的投射而已。《华严经·夜摩宫中偈赞品》云:“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物而不造。”

 

佛家在进行禅定修习之前,要备六项:持戒清净、衣食俱足、闲居静处、断诸杂务、入欲知足、近善知识。修禅之初,调“五事”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五事是:调饮食、调睡眠、调息、调心、调身。五盖者,修禅之障碍也,进行禅修必须将之弃掉,五盖是指: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

 

古人说:“天下根本,人心而已。”很多医学实践证明,善于养生的人一般都具有一颗善良、高尚的心灵,养生是和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密切相关的。郑观应在《中外卫生要旨》中指出:“常观天下之人,凡气之温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盖四者,仁者之端也,故曰仁者寿”,意思是说,能做到善良、温润、宽宏、幽默,是人身心健康十分重要的内在要素。《黄帝内经》强调“恬淡虚无,真气从之”,提出对心灵的保养,将自己的身体状况调节到最佳状态。
免责声明
本内容仅限于公益科普宣传
部分素材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