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牙:齿为骨之余,龈为胃之络!
发布时间:2023-02-09 10:37:50 信息来源:盛景健康
牙痛是口腔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指发生在牙齿或牙齿周围组织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常见病因有龋齿、牙髓炎、根尖周炎、牙周炎等急性期的治疗需缓解症状,后可对因治疗。遇冷、热、酸、甜等刺激时牙齿疼痛发作或加重,属中医的“牙宣”、“骨槽风”范畴。在《黄帝内经》中称为"齿痛";《诸病源候论》》中又把牙与齿分开而论,上面为牙,下限为齿,有"牙痛"、"齿痛"、"牙齿痛"之分。
中医认为“龈为胃之络”,人过中年以后,脾胃消化功能减弱,则会淤积形成胃火。胃火过盛就会上行至牙龈,引起口臭、牙龈出血肿痛、牙龈萎缩等问题。其次, “肾主骨,齿为骨之余”,俗话说“人过四十肾气过半”,当肾气亏虚,牙齿则会出现酸软疼痛、咬合无力、敏感刺疼。若肾气亏虚严重,则会引起牙齿松动甚至脱落。
《黄帝内经》素问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枯。八八则齿发去”。
这段话讲明了,肾气的盈亏才是影响牙齿的健康的根本所在。少年时期,身体正直发育阶段,肾气充盈,牙齿和头发会迅速生长。而四十岁以后步入中年,肾精不固,肾气逐年外泄损耗,肾气的亏虚导致牙齿出现松动,头发开始掉落。
中药刷牙的方法已经传承了上千年,有很多中药刷牙方传承下来。如《兰室秘藏》记载之东垣牢牙散、《严氏济生方》记载之申先生铁瓮方牙药、杨龙九之牢牙散、赵荣福的立户方、遗山牢牙散等诸多中药刷牙方传承。在科学指导下,使用中药正确护牙也是一个好方法。
两面针的主要功效可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祛风通络、解毒消肿,一般多用于牙痛、胃痛、毒蛇咬伤及烧烫伤等疾病的治疗。两面针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的服用,不宜过量服用,同时避免与酸性的物质同服。
在应用的过程当中如果出现局部红肿、热痛或其他过敏的反应,建议停药,同时可给予抗过敏药物对症治疗。两面针用后如牙痛不见好转,建议及时就诊口腔科,由口腔科医生根据患者口腔牙齿的状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对症治疗。日常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性的食物,饭后漱口,早晚刷牙,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七是五加科人参属植物,是一味中药,具有活血化瘀、消肿定痛等功效,还可以辅助治疗咯血、吐血、衄血等病症;牙疼通常是外伤、局部炎症等因素引起的。通常三七有一定的消肿定痛效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牙疼的症状,进而能辅助治牙疼。
需要注意的是,三七并不能起到根治牙疼的目的,建议患者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就诊检查,然后对症治疗。此外,三七是一味中药,建议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以免出现不良症状。此外,牙痛大多是牙神经发炎和牙肉发炎,牙肉发炎可以用西瓜霜辅助。
免责声明
本内容仅限于公益科普宣传
部分素材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