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然万物生长变化的角度看,雨水是滋润万物生长的开始。从养生的角度看,春天为生发之季,人体随着自然气候的变化,人体与之相应肝的生发之气机开始上升。
此时天要降雨润泽万物,以水生木,相应的,人要滋养肾阴,以滋水涵木,做好能量储备,为肝气生发做准备,使肝气生发有根而不会出现阴虚阳亢的过激现象。
东风解冻,雪渐少,雨渐多。早春少生病,雨水养生重点是“防湿邪,调脾胃”,重在“避”与“祛”。
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避”。雨水节气降雨多,出门记得带把伞,就可以避免冒雨涉水,湿衣裹身而感受寒湿引发疾病。若是不小心感受了湿邪,应及时祛除,喝杯温热的红糖姜枣茶,泡个热水脚,微微出汗即可祛除外湿。
说到内湿的生成,就离不开脾胃。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强弱是决定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故有“脾胃伤,百病生”之说。因此养生家强调:“雨水养生,重调脾胃”。
雨水节气一因气候多雨多湿。容易伤脾胃,二是因为春季肝气旺,易于克犯脾土而伤脾胃。因此,雨水养生,调理脾胃既要药食粥补,还要调畅情志,并且配合适量运动。
此时若气温变化太大,寒湿之气若太过,对于脾胃虚寒,阳气不足的个体来说,寒湿伤阳,可导致胃阳受抑,或肝阳不升或脾阳不运,出现相应症状,如,胃痛、打嗝、胀气、头痛、腹泻,胸满闷不疏,手足发凉等。这种情况下,养生需遵循“温胃健脾,升阳除湿,疏肝理气”的原则。
在饮食上可以服用百合、山药、莲子、黑米健脾补肾;生姜、胡椒、花椒健脾温中散寒;茯苓、薏苡仁、白扁豆、芡实健脾祛湿;春笋健脾化痰,韭菜、小蒜(薤白)辛味青菜辛散疏肝,豆芽、豌豆苗等具有生发之性的食物帮助肝的舒发。
倒春寒还容易导致人体内脏郁热,所以不要吃太燥热的食物以免火上加油,郁热使人贪凉,喝凉茶、吃冷饮也会伤及腑脏脾胃,出现胃寒、胃凉、腹泻。总之,冷饮、寒凉蔬菜等性凉食物,辛辣、白酒等性热食物,都是要避免的。
雨水时节尚处于初春,天气回暖是一个渐变过程,气温忽冷忽热,不会一下子就变成春天那么暖和,因此不要着急减去衣物,以免温度变化,引起伤风感冒。
孙思邈《千金要方》中记载,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毕竟“寒从脚起”,保护好腿、脚,也有利于身体健康,预防疾病。
春季人体容易产生疲惫,不妨多做些深呼吸,并适度进行运动,可以消除疲倦,让人神清气爽。如果效果不明显,还可以用拇指按揉内关、神门、三阴交,每天按揉这三处穴位5~10分钟,可以安神定志,调节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