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融于生活,健康成为常态!
发布时间:2023-02-23 10:32:21 信息来源:盛景健康
在我国,养生保健与体育运动、传统功法久有结缘,相互融通,相得益彰。
古时候,教育体系中有“通五经贯六艺”之说。“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不仅仅是战场上杀敌御敌的军事技能,也是平日里养性健身的一项体育活动。
古代一些医学家特别热衷于用体育锻炼来固本培元、预防疾病,并创制了以中医理论为内涵、造福苍生、流传至今的养生功法。
汉末华佗模仿虎之威猛、鹿之安舒、熊之沉稳、猿之灵巧、鸟之轻捷创编“五禽戏”。从生理、医理角度提出控制导引活动量及衡量尺度,从理论和实践上发展了导引术。三国时期吴普师从华佗学医,笃信运动养生,长期从事“五禽戏”锻炼而得高寿,“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
南朝陶弘景好导引术,尤其擅长导引行气。撰《养生延命录》《导引养生图》,提出“吹、呼、嘘、呵、唏、呬”等6种吐气法,年逾八十而有壮容。
隋代巢元方创“补养宣导”法,广泛运用导引法于医疗,撰《养生方导引法》,论述1727种病候,且附“补养宣导”法以替代药品,对发展医疗体育有积极贡献。唐代孙思邈致力于医道、养生术及庄子学说研究,其养生术以医理为基础,注重导引行气等,著有《福寿论》、《摄生真录》、《摄养枕中方》等。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传统的中医养生功法发挥了独特作用。方舱医院在实施中西医治疗的同时,组织患者练八段锦、打太极拳、作气功等,收到明显效果。
中医认为,人的生命是气血、阴阳、五行等相互运动、相互作用的产物,人们在运动中调解阴阳平衡,增添活力,强壮身心。
体育运动、传统功法与中医理论、养生保健密切相关,武术界有句话:“拳起于易,理成于医。”意为武术的起源受到《易经》之影响,武术理论的形成有赖于中医思维之架构。因此,一些拳种的创制运用了五行学说的生克制化的观点与方法,使人们在习武过程中,既能够提高技击性,又使五脏得到滋养,实现体医融合。
生命在于运动,体育运动、传统养生功法具有强身健体、平衡阴阳、调理脏腑、涵养精气神之效。运动是良医,运动是疫苗,运动是不打针不吃药的治疗。一项调研显示:在运动健身当中投入1元钱,就可能在医疗当中减少7~8元钱的投入。
传统中医养生功法行之有效、历久弥新,综合运用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太极拳、太极剑、气功、易筋经以及情志调摄等积极预防疾病,实为现代社会一种经济、有效、受众广泛的健康策略。
开展体育运动、习练传统养生功法既是一种治病防病的手段,也是一种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我们应当将传统养生功法传承好利用好,让每天都成为全民健身日,让每天都成为老百姓积蓄精气神、享受幸福生活、拥抱健康的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