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平衡之道,蕴含生命大智慧!

中医认为身体最健康的状态是阴阳平衡,当阴阳失衡时会导致阴过盛或者阳过盛,对脾胃、肝脏以及心脏带来损伤。
张仲景在《伤寒论》原序中曾抨击那些不注重摄养身体的人是“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至于养生大法,他非常重视“治未病”。他在《金匮要略》开篇第一句就直陈“上工治未病,何也?”接着他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为例,阐述了预防疾病的方法。

 

中医养生从阳阳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观点出发,认为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必须保持相对稳定和协调,才能维持“阴平阳秘”的正常生理状态,从而保证机体的生存。为了求得这种“暂时平衡状态”的“生命的根本条件”,保持人体阴阳的协调平衡就成为一条重要的养生法则。无论精神、饮食、起居的调摄,还是自我保健或药物的使用,都离不开阴阳协调平衡,以平为期的宗旨。

 

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必然受大自然的支配。人是能动的顺从大自然的变化,还是被动的接受大自然的约束,其结果是截然不同的。张仲景认为人的能动性应当占主导地位。他形象地说:“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人怎样才能象轻舟那样自由地在水上遨游呢?他说:“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这与《内经》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道理是一致的。
保持身心健康或防治疾病恶化的关键在于“养慎”。所谓“养慎”,就是内养正气,外御病邪。他说:“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这段话集中反映了张仲景防重于治的养生思想,包含有早期防治的积极意义。

 

强调体内外环境的阴阳平衡是《内经》养生学的基本思想。张仲景为我们留下了不少燮理阴阳、抗衰老的方剂。《金匮要略》中凡见四处,具有滋阴助阳的作用。滋阴之虚可以生气,助阳之弱可以生水,肾气振发,气化复原,则病可去,衰可复。

 

阳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必要条件。在协调机体功能时,要特别注意情志平衡,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过激,都可影响脏腑,造成脏腑功能失衡而滋生百病,而疾病又可反馈人的情志,造成恶性循环。因此,必须随时调整机体生理与外界环境的关系,才能维护其协调平衡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