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图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蕴含了深奥的宇宙星象之理,被誉为"宇宙魔方",是中华文化、阴阳五行术数之源。语出易经《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河,黄河。洛,洛水。
河图洛书是阴阳五行术数之源。河图是八卦分野,归类五行,是体。而洛书就是五行络合,系统九宫,是用。河图洛书最早记录在《尚书》之中。
河图洛书是远古时代人民按照星象排布出时间、方向和季节的辨别系统。河图1—10数是天地生成数,洛书1—9数是天地变化数,万物有气即有形,有形即有质,有质即有数,有数即有象,气形质数象五要素用河洛八卦图式来模拟表达,它们之间巧妙组合,融于一体,以次建构一个宇宙时空合一,万物生成演化运行模式。其实,说到传统养生智慧也绕不开河图洛书。
河图洛书的五生数和五应数或五奇和四偶五中数的变化,奇偶数的对应,产生了无穷尽的演变,这种奇偶思维模式,也渗透到中医理论中,即用阴阳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药物等等医理,促进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
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肺在志为忧,脾在志为思,肾在志为恐。情志活动是五脏所藏精气的变化结果。由于喜、怒、忧、思、恐分别是五脏精气所化生,所以,五脏精气的充足程度也会影响人体情志的变化。
如心中精气有余,则会喜笑不休;心中精气不足则会悲伤易哭、心神不宁、焦虑失眠。肝中精气有余,则会急躁易怒,甚则狂躁不安、打人毁物;肝中精气不足,则会情志抑郁、心情不舒。肺中精气不足则会出现多愁善感、忧愁难解,甚则悲伤不止。脾中精气不足,则易于多虑多疑。肾中精气不足,则多恐易惊。
八卦与健康八卦是古代汉民族的基本哲学概念,是古代的阴阳学说,所谓“无极生有极,有极是太极,太极生两仪(即阴阳),两仪生四象(即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四象演八卦,八八六十四卦”,此为伏羲八卦,也叫先天八卦。中国古代汉族医学家们根据四象划分人体阴阳之气。
离为火,震为雷。结合人体脏腑来看,离火即指心火,震雷乃指肝经之气,心肝二脏功能也象雷电活动之密切,若一脏有病就会立即引起另一脏发生病变。
怒虽为肝之志,但怒之由起于心,如心中火起,就会立即触动动肝气横逆,而引起胁下胀满,心痛疼热等心肝二经的各种病变。再比如坎离水火即指心肾,坎中之阳和离中之阴相会,这是心肾相交,坎离既济之象。
若火上炎而水下流,则为心肾不交,坎离未济之象,易经对此有解释。如伤寒发汗,必然导致心液不足,神气浮越,肾邪乘之上冲而作奔豚之证。
河图洛书,构思妙绝,变化多,整体性强。河图之数:天数五,地数五,其位十,总数五十五为一整体。洛书为三行三列成九格,每行、每列、斜位的三个数相加都是十五,总数是四十五为一个整体。
这种整体观的思维,极大地促进了中医对人体的认识,形成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即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作用,它将脏腑与脏腑、脏腑与形体之间的生理有机联系起来。如心合小肠、主血脉、开窍于舌等等。再则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明确指出人所需要的空气、饮食等都来源于自然界,自然界给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