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八卦 | 蕴含二十四节气养生真谛 !

《黄帝内经》认为:“自古以来,人的生命之气,通达于天,是生命的根本,阴阳是这个根本的基石。天地之间上下四方六合之内,地之九州,人之九窍、五脏、十二关节等,都是和天气相通的。天地阴阳,化生五行;上应天之三阴三阳。时常违反了这种天地人相应之道,邪气就会伤害人,这个原理,就是寿命的根本道理。
怎么去找这种阴阳的基石呢?有一个办法,就是根据节气来寻找,把节气当成养生的依据。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来养生,那就方便多了。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有八个最先出现,其他的节气是在其后不断完善而成的,这八个节气也就尤为重要。它们是四正和四立。四正:冬至、春分、夏至、秋分;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八卦是节气与养生的结合点。

 

二十四节气里,分12节与12气。“节”与“气”交叉出现。一年十二个月,每月有一“节”与一“气”,“节”负责上半月,“气”负责下半月。二十四个节气平均划分到四季里,每一季度有6个节气。立春主艮,春分主震,立夏主巽,夏至主离,立秋主坤,秋分主兑,立冬主乾,冬至主坎。
其实,在《黄帝内经》之前的《易经》中,先人们早就从自然的规律中提炼出了一个大时空合一的模型,这就是与二十四节气相一致的“八卦时空说”。

 

《伤寒论》指出,小人触冒,必婴暴疹。须知毒烈之气,留在何经,而发何病详而取之。是以春伤于风,夏必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病疟;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此必然之道,可不审明之。
十五日得一气,于四时之中,一时有六气,四六名为二十四气也。然气候亦有应至而不至,或有未应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过者,皆成病气也。

 

如果一个人是阳性的体质,在秋冬就要去扶助阴气。如果是偏阴的体质,在春夏就要扶助阳气。
如果到了一个节气而迟迟没出现对应的天气现象,或还没到那个节气,所属的现象就早早出现了,比如霜降后气温还是很高迟迟没有霜降出现,这就是反常的季节。该热不热该凉不凉,人体很容易被逆乱的气候所伤,所以要注意。
如果春天做了不利养生的事,或觉得身体不舒服,就要注意夏季的保养,因为很多疾病在当季只是埋下种子,真正发病是在后面一个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