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爱肝日 | 别再干杯,小心“肝悲”!

2023年3月18日是第23个“全国爱肝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主动检测、扩大治疗、消除乙肝危害”。我国乙肝患者基数庞大,乙肝诊断率仅为22%,80%的肝癌都是具有乙肝背景的,乙肝的患者经过积极的抗病毒能减少50%肝癌的发生,对于病情的发展能够做到一个积极的预防。乙肝高危人群应加强筛查意识,积极做到主动检测,尽早治疗。

 

从早期的肝炎到肝硬化到肝癌这三个过程,称之为肝癌三步曲。在临床生活中肝癌的患者通常是由于肝脏慢性病变逐渐演化而成的恶性肿瘤,最早的发病原因是由于肝炎。当患者感染了细菌、病毒以及寄生虫等微生物,或者是长期摄入大量的酒精、或者存在脂肪肝等,都有可能导致肝脏炎症,从而导致肝细胞不断的死亡或者凋亡,从而导致肝脏坏死,逐渐演变成肝硬化疾病。

 

患者出现了肝硬化时,肝脏正常的功能减退,从而导致肝结构异常以及血液供应障碍,患者容易出现食欲减退、腹泻、乏力、胆汁淤积、肝脾肿大等症状,没有及时控制,病情不断的加重就会发展成肝癌。

 

肝脏是人体内非常重要的器官之一,又被称为人体内的“化工厂”,同时也是一个能“吃苦耐劳”的哑巴器官,肝脏的代偿功能非常强大,健康的肝脏大约只需要四分之一就可以让人体保持正常工作,因此,肝脏若早期出现问题,不易被察觉,等到出现腹痛、黄疸等症状了,可能已经直接发展为肝癌晚期了,所以对于已知家族成员患有乙肝病史、经常暴露于乙肝病毒环境、经常接触血液制品、从事饮食行业、有吸毒经历等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查。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患病率正在逐年上升,普通人群的患病率达到20%至30%。高脂肪高热量膳食结构、多坐少动的生活方式、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肥胖、高血压、血脂紊乱和2型糖尿病)均是患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危险因素,其中肥胖症患者60%至90%都有非酒精性脂肪肝,如不积极控制,可能会进展到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
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劳逸结合,不熬夜、不酗酒;有肝炎病史以及脂肪肝、血吸虫肝、酒精性肝硬化的人群都是肝癌的高危人群,建议35岁以上男性、45岁以上女性每年至少做一次肝胆常规检查。当患者出现了肝炎的情况时,就应该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治疗,避免病情不断的加重。另外还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上少吃辛辣刺激、生冷油腻的食物,不要长期过量的饮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