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健康全局观”,打赢抗癌攻坚战!

2023年4月15-21日是第29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宣传周主题是“癌症防治 全面行动——全人群 全周期 全社会”。旨在积极倡导每个人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正确认识癌症、全民参与防癌抗癌。

 

癌症已成为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国家癌症中心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年新发癌症406.4万例,死亡241.4万例,并且呈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癌谱并存、城乡差异较大的趋势特点,防控形势复杂严峻。城市地区以乳腺癌、结直肠癌等恶性肿瘤高发,农村地区以食管癌、胃癌、肝癌等消化系统肿瘤高发。我国当前癌谱结构是发达国家癌谱和发展中国家癌谱并存的局面。

 

在相对发达的地区,以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甲状腺癌和前列腺癌高发为主,但在社会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仍然呈现消化道肿瘤如胃癌、食管癌和肝癌等恶性肿瘤高发,同时伴有结直肠癌、乳腺癌等位居前列的情况。
老龄化是导致癌症发病率、死亡率持续上升的首要原因。此外,接触物、压力、生活方式等都是癌症发生的综合因素。

 

癌症的发生是一个长期、慢性、多阶段的过程。从正常细胞演变为癌细胞,再形成危及人体健康的肿瘤,通常需要10至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三分之一的癌症完全可以预防;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通过早期发现得到根治;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运用现有的医疗措施延长生命、减轻痛苦、改善生活质量。
国际先进经验表明,采取积极预防(如健康教育、控烟限酒、早期筛查等)和规范治疗等措施,对于降低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显著效果。

 

癌症不会传染,但是某些致癌微生物具有传染性。癌症本身不会直接传染,但有些导致癌症的微生物则有传染性,经常与其接触的人就有被传染的可能性。全球有16.1%的肿瘤与致病性病原体有关,在发达国家传染性病原体导致的癌症死亡占6%,而在发展中国家则高达22%。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指出了11种/类对人类可以致癌的传染性病原体,包括一种细菌,七种病毒和三种大寄生虫。每一个传染源至少引起一种癌症甚至几种癌症。
(1)细菌:幽门螺杆菌(HP)。
(2)七种病毒:人乳头瘤病毒(HP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EB病毒(EBV),卡波济肉瘤相关疱疹病毒(KSHV),人T细胞嗜淋巴细胞病毒-1型(HTLV-1)和艾滋病病毒(HIV)。
(3)三种寄生虫:埃及血吸虫,麝后睾吸虫和华支睾吸虫。

 

防癌体检是早期发现癌症的重要途径。专业的防癌体检是代价小、痛苦少、是值得提倡的方法。防癌体检,不同于一般的健康体检,特指肿瘤专家结合体检者的自身情况和个体需求,做相应部位的防癌检查。如防肺癌体检,体检时注重肺部CT检查。怀疑有胃癌或有高危胃癌家族史的病人,可重点做胃镜检查。肛门指诊是普查直肠癌的简单方法,长期便血或者大便习惯异常者必查。

 

研究表明,癌症是由人的先天基因和后天影响共同决定的。许多癌症都与遗传有关,通过基因检测可早期检测出疾病的易感基因,解密身体患病的风险,做到未雨绸缪。通过良好的饮食、充足的睡眠、规律的运动,来提早启动癌症预防检测的机制,将健康维持在良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