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甲流,后有“二阳”,防疫莫松懈!

近日,部分网友在社交平台晒出抗原阳性的照片,称自己“二阳”了,还有网友称“全家二阳”。同时,一些地区出现新增的XBB.1.16变异株病例,引发关注。距离去年年底的疫情高峰,马上5个月了,而且“五一”假期在即,随着全国范围人员流动增加,很多人担心的下一波疫情高峰是否已在路上?
“二阳”是指人体在前一次的感染完全康复后,又发生第二次感染的现象。通常会间隔一段时间,比如说半年以上。“二阳”通常是有症状的,且核酸CT值也较低,病毒载量较高,有传染性。也就是说,“复阳”是病毒残余在人体内虚晃一枪的结果,而“二阳”则面临病毒卷土重来的系统攻击。
“二阳”的另一大影响因素是人体免疫水平。一般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感染康复后,可以获得3至6个月以上的保护力,在这段时间内发生“二阳”的概率非常低。
哪些群体发生“二阳”的几率相对较高呢?
1. 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老年人和三岁以下的婴幼儿。老年人的免疫功能有退化,患者感染康复之后,保护力维持时间较短。三岁以下的婴幼儿免疫功能还没有健全,康复之后获得的保护力时间可能也较短。
2. 免疫缺陷人群,比如艾滋病患者和免疫抑制剂使用者,他们的保护力持续时间也比较短,随着时间延长,“二阳”的风险较大。
3. 高风险岗位的人群,比如医护人员、公共交通运维人员等,他们平时暴露在病毒下的时间比较多,“二阳”的风险也相对较高。
如何做好个人防护?
我们应做好个人防护,出门佩戴口罩,尽可能避免去往不通风、人员密集等场所。做好消毒,保持1米的社交距离,此外,在日常生活中,还应增加营养,尤其是增加蛋白质的摄入,坚持锻炼身体,保证良好的心态,提高机体免疫力,勤洗手,勤通风,勤消毒。
有“长新冠”、“新冠后遗症”的人更要警惕“二阳”!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长期新冠后遗症”是新冠病毒感染者可能面临的一种疾病,症状通常包括心慌、疲劳、呼吸急促、头晕、脑雾、嗅觉或味觉丧失等。
阳康后进行体检很重要!
虽然新冠病毒感染高峰暂时回落,但病毒对身体的影响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阳康后的针对性体检有哪些?
1. 胸部CT、肺功能
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在康复后1-6月后,仍可存在不同程度的结构性、功能性的肺部异常,部分可能会发展为不可逆的纤维间质性肺病。
2.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沉
C反应蛋白可提示有无急性感染,一般在感染4-6周后多数可恢复到正常水平,而血沉的恢复稍晚于C反应蛋白。
3.心肌标志物、心电图、心脏彩超
研究表示,9%-21%的新冠病毒患者在感染后仍存在胸痛、心悸等不适症状,特别是既往有冠心病、心肌炎、心梗等病史的人群,建议查心肌酶谱,必要时查肌钙蛋白、BNP等项目了解心肌是否有损伤,要知道,新冠病毒感染是心肌炎最主要的诱因之一。
4.电子胃镜
既往有慢性胃炎人群,或既往体健,由于不合理使用布洛芬等药物出现胃肠不良反应者,会有胃胀、胃痛、反酸、嗳气这些不适症状,可能提示病毒对胃肠道有一定损伤,建议查电子胃镜了解情况。
5.电解质功能
有一部分人群可能感染“腹泻株”后出现上吐下泻,进食困难,建议检查电解质,了解是否存在电解质紊乱,比如高钙血症、低钾血症等,协助及时发现低钾等情况。
6.肝肾功能
在新冠病毒感染期间感冒药、退烧药使用不当,或不正确叠加使用,可能损害肝肾功能,需关注肝肾功能情况。
7.凝血功能、D2聚体
有部分新冠感染者阳康后可出现下肢胀痛不适,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低,缺氧后容易有微血栓生成,容易发生栓塞,这类人群可加做下肢血管彩超,必要时加做凝血功能、D2聚体。
8.血压、血脂、血糖、血尿酸
很多阳康患者因受到“不做剧烈运动”的影响,一般运动也相应减少,再加上居家状态增多、营养比较充足,出现血压、血糖、血脂、尿酸的升高,建议跟踪检查。
9.甲状腺功能及抗体检查
研究显示,新冠病毒可通过一系列反应引起甲状腺组织损伤,导致亚急性甲状腺炎、桥本等甲状腺疾病,因此建议筛查检查相关项目。
10.心理评估
任何时候不能忽视心理健康,建议做此检查来评估目前的心理健康情况,排除创伤后引起的精神、心理症状,如应激障碍、焦虑、抑郁等。
11.中医体质辨识
体质平和者阳康后出现的不适较少,而很多人阳康后出现疲乏无力、吐泡沫痰、出虚汗、失眠、嗅觉味觉减退等症状,表现不同与个体的体质状态相关,中医认为可能与正气不足、体质偏颇有关,建议中医体质辨识检测人体左右各12条经络及相关脏腑功能编号,提示经络及相关脏腑功能异常后进行调理。
简而言之,健康体检筛查很重要,如果出现明显不适,除了体检,更需要专科门诊就诊进行针对性检查、专业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