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多注意,慢病不缠身!

有基础疾病的慢性病人或老人基础条件、耐受力比较差,自我协调能力也比较差,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入夏之后,要做好自我健康监测,若出现严重不适,要及时就医,提高救治成功率。

 

夏季人体的水分流失较多,高血压患者尤其需要注意补水,要提前喝水,不要等到人感到渴时再喝,以防血液黏度过高,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补水时,要注意少量多次,避免一次摄入大量水分,造成心脏及肾脏负担过重。高血压患者应限盐,但不宜过度限盐,尤其是服用利尿剂的患者,同时要增加摄入含钾、钙丰富的新鲜果蔬。

 

在居住环境方面,有高血压的患者,夏天应避免把空调温度开得很低,否则如果从炎热室外进入过于凉爽的室内时,血管会突然从舒张状态变成收缩状态,血压瞬间增高,导致脑卒中、心绞痛等意外。

 

在运动方面,慢性病人、老人夏季运动量应适当减小,运动时间也应有所选择,可以尽量选择早晚天气较为凉爽的时候,可以多到户外走一走。如果想做有氧运动,夏季适合高血压患者的活动有行走、慢跑、游泳等,这些活动有利于放松精神,调节神经,扩张血管。

 

老年人往往是多种慢性病共存的群体,而因为衰老也会有很多正常老化的非特异表现,如头晕,乏力,没劲,食欲减退,精神差等,而这些症状在夏天又尤其显著,往往让老年人忽略为这是夏天的正常现象。老年人应随时做好血压血糖等健康监测,警惕这些不典型症状,早发现早治疗。

 

慢性病患者夏季穿衣“因病而异”
此外,夏日炎炎,不少人认为穿得越少越好。但专家提醒,对于患有慢性病的人来说,夏季穿衣需要“因病而异”。高血压患者应衣着宽松;关节炎患者衣着忌薄短;糖尿病患者衣物宜勤换。冠心病患者穿衣要选颜色,可选择天蓝色、淡蓝色、乳白色等浅色衣服,使心情平静。另外,还应根据气温随时增减衣物。

 

夏季慢性病人群更容易中暑,怎么防?
夏季炎热,长时间佩戴口罩在高温环境中停留,容易发生中暑,尤其是超重或患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更是中暑的易感人群。
中暑是因暴露在高温或高湿环境下,核心体温上升引起的疾病,与机体体温调节中枢障碍以及水、电解质丢失过多等有关。

 

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人群,因糖的大量丢失易引起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再加上肌体对高温变化的反应与调节功能迟钝,故使热量蓄积而发生中暑。
先兆中暑和轻度中暑现场急救措施:
1.脱离高温环境,转移到通风阴凉的地方,将患者平卧并去除衣物。
2.及时通风降温补充冷盐水,如用湿毛巾擦拭全身等。
3.持续监测体温。
夏季是中暑的高发期,婴幼儿、65岁或以上老人、患有慢性病等易感人群要更加注意,避免发生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