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从口入,7成慢病是吃出来的!

老话讲“病从口入”,饮食,着实是现代人健康的一大关键要素。民以食为天,饮食直接影响着人类的健康。良好合理的健康饮食习惯是保健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使身体健康地生长、发育。不良的饮食习惯则会导致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紊乱而感染疾病。所谓“食药同源”,恰当的饮食对疾病会起到治疗的作用,帮助人体恢复健康。

 

超20万人随访32年的数据揭秘健康饮食
虽然很多研究都集中于某种特定食物的健康收益,但我们也知道,不会有一种万能健康食物吃下就百病全消,更重要的是整体摄入的取舍和均衡。饮食能为健康带来多大影响?多饮食方案哪种效果比较好?哈佛大学团队在《自然·医学》杂志发表了一项研究,利用20余万人最长32年的随访数据,对比了八种饮食方案与预防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病的关联。

 

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健康饮食方案与慢性病风险降低20%-42%有关,尤其是与低胰岛素和低炎症水平有关的两种方案,预防效果尤其好。慢性病实际危害颇深,过半过早死亡病例可以归因于慢性病,而美国每年医疗支出的90%都花在了慢性病上。

 

高质量食物、植物性饮食以及坚持饮食建议已经被证明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的风险,因此在美国膳食指南中,也增加了地中海饮食、素食饮食、预防高血压饮食(DASH)等饮食方案。研究结果显示,与慢性病之间负相关最强的食物是咖啡、全谷物、红酒、甜点,而正相关最强的食物是加工肉类、低能量饮料、红肉、炸薯条、高能量饮料、鸡蛋。

 

3种食物不足,是心脏病的重要原因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团队在《柳叶刀》子刊发表的论文指出,从2002年到2018年,水果、全谷物和蔬菜摄入不足,是中国心血管疾病的主要饮食风险因素,中国男性因不良饮食导致的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和死亡率均高于女性。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血管疾病的饮食相关死亡率大幅上升。

 

研究发现,2002-2018年,全谷物、大豆、坚果、蔬菜、水果、红肉和含糖饮料的平均消费量呈上升趋势。然而,除红肉和含糖饮料外,其他食物平均摄入量仍低于中国国家膳食指南中规定的推荐水平。此外,水果、全麦和蔬菜摄入不足是缺血性心脏病、缺血性中风、出血和其他中风的主要饮食危险因素,而坚果和大豆摄入量不足,以及高含糖饮料摄入仅与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相关。

 

75%的新发2型糖尿病是吃出来的
发表在《自然·医学》的一项最新分析就显示,全球每年有1410万例新发2型糖尿病,可以归因于11条不良饮食因素,意味着全球七成的2型糖尿病是“吃出来的”!

 

开展分析的美国塔夫茨大学研究团队,对全球184个国家的饮食与2型糖尿病流行病学数据进行了剖析,并指出了导致2型糖尿病的三大关键不良饮食因素:全麦食物摄入不足、过量食用精米精面、大量摄入加工肉类,它们加在一起就导致了70%的2型糖尿病负担,赶紧有则改正,无则加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