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得久,过得好,防治慢病,刻不容缓!

明天6月11日,是“中国人口日”。从1990年起,联合国决定把每年7月11日确定为“世界人口日”,以唤起人们对人口问题的高度关注。我国也把“世界人口日”前一个月的6月11日,确定为“中国人口日”。作为中国公民,在“中国人口日”来到之际,我们要关注节日背后深刻的内容和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人口问题始终是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需要全面提升公民健康素质,推动人口素质现代化,增强优生优育意识,提升出生人口素质,做好产前早筛基因检测,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多渠道、全方位普及健康知识,引导树立“主动健康”理念、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不断提高健康预期寿命,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

 

据统计,截至2021年末,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近2.1亿,抚养比20.8%。根据联合国预测,2035年附近我国人口抚养比将超过50%,达到50.4%。我国三分之二的老人与多病共存,超过1.8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增龄伴随的认知、运动、感官功能下降以及营养、心理等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失能老年人数量持续增加。以慢性病为主的健康问题成为影响老年人群生命质量的重要因素。如何应对慢性病挑战,延长人们的健康寿命?

 

预防老年期慢性病要从儿童抓起,儿童期的营养、医疗卫生服务、教育和健康素养都要在那个时间养成,在青少年初期和成年初期注重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与70后、80后相比,当下的z世代年轻人更加热衷于养生;而与世界范围内的同龄人们相比,中国年轻人更是远比他们注重养生。

 

随着人口老龄化,中国人口的死亡模式已经从以急性传染性疾病为主转变为以慢性疾病为主。当个体只患有一种主要疾病时,以疾病为中心的方法是妥当的;然而,这种以疾病为中心的框架却不适合患有多种慢性病的人。降低死亡率和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需要更加重视慢性疾病的控制,并防止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

 

在我国,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占到全部死亡人数的44%,是第一大死亡原因。而同样因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在英国占到25%。我国长期以来注重慢病的治疗而轻预防,在慢病的预防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