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向阳光 | 慢病“盯上”年轻人,要给“病耻感”祛魅!
发布时间:2023-06-12 10:07:47 信息来源:盛景健康
慢性病全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指不构成传染、具有长期积累形成疾病形态损害的疾病的总称。从整体上看,中国慢性病患病种类以循环系统疾病为主,如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脑卒中等,在全国患病人群中占25.1%,其中高血压成为威胁中国人生命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
慢性病对年轻人百般折磨,让人难以承受,而这种折磨首先体现在身体负担上。
慢性病会影响患者身体,且可能造成很大危害,因为慢性病会使人体抵抗力下降,危害人体意志力,有的慢性病还会引发哮喘导致肺功能的纤维化,或引起各个器官功能衰竭,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更让慢性病患者忧惧的是,慢性病致残风险高。根据我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分析,慢性病已成为我国最主要的致残原因。据调查数据推算,2006年全国18岁及以上成年人口中,各类残疾9426.79万人次,各种慢性病致残5267.07万人次,占所有致残原因的56%。
从死亡率来看,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疾病是我国慢性病类别中的三大致死类,也是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慢性病正在成为潜在的“无声杀手”。
慢性病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由于患者病情的程度不同,所需的治疗方式和药物也不尽相同,治疗费用也在百元至万元不等。并且慢性病通常只能依靠药物控制病情,不能完全治愈,长期服用药物对身体同样会带来危害,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长期的高额费用进行治疗,这给患者的物质、身体和精神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除了身体和物质层面的负担外,慢性病更给年轻人带来了精神上的折磨。
有研究显示,约50%到80%不同系统慢性病的患者中有轻度到中度的病耻感,继而出现严重的疾病和心理问题,如抑郁、痴呆,甚至导致自杀。病耻感(stigma)是指“被剥夺全部社会认可资格的个人情况”,其本质是把一个整体或正常的人贴上标签、做上标记,标志着他们是不同的,导致他们在别人眼中贬值,被诋毁,是一种广泛的、消极的、刻板的社会现象。
社会对慢性病人的偏见是病耻感的一大来源。面对精神压力,慢性病患者们内心深处充斥着各种挣扎。慢性病蚕食着每一个患病年轻人的一生。慢性病不会永远只和某一年龄段人群绑定,当社会的齿轮高速运转时,每个人都是自己身体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对于已经发生了慢性疾病,我们要学会客观正确对待,发生慢性病,只要积极正规的控制,并不会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只是我们要更加自觉自律,改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戒酒,坚持运动,控制体重,避免熬夜,低盐低油低糖饮食,必要时按时规律服药。那么我们的身体依然保持正常健康的状态,不影响生活不影响寿命。
但如果没有预防、没有发现、没有正规控制,那么这些慢性疾病,久而久之就会导致长期的损害,导致心脏、脑血管、肾脏等等脏器出现并发症,这些并发症是不可逆转的,一旦发生,就会影响寿命,要么长期吃更多的药物,要么致残甚至致死。
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切忌情绪过于激动、疲惫、过劳。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处理好负面情绪,可向亲朋好友倾诉, 合理地宣泄情绪。当自己不能解决心理问题时,要主动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通过心理医生的疏导,积极调整心态。
不管有没有慢性疾病,都应该健康生活,一旦发现慢性疾病,更应该健康生活。如果因为慢性疾病导致负面情绪,消极情绪,抑郁压力郁闷等等情绪,不但不利于慢性疾病控制,还会加重疾病。相反,我们正确的客观的面对疾病,管好疾病,我们的生活一样健康,一样阳光,一样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