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阳气,避阴邪,享受盛夏时光!

6月21日步入夏至节气,标志着炎炎夏日到来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礼记》中也记载了自然界有关夏至节气的明显现象:“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说明这一时节可以开始割鹿角,蝉儿开始鸣叫,半夏、木槿两种植物逐渐繁盛开花。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长”字。

 

暑为阳邪,其性升散,容易耗气伤津。暑邪侵入人体,导致腠理开而多汗。汗出过多导致体液减少,出现口渴引饮、唇干口燥、大便干结、尿黄心烦、闷乱等症。这就是常说的中暑症状。要防湿邪,湿为阴邪,好伤人体阳气,尤其是脾阳。

 

如为湿邪所遏,则可能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而气机不畅,出现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四肢不温等症状。在我国尤其是南方更应注意。

 

与此同时,要注意保护体内阳气。夏季人们贪凉,但在乘凉时,要特别注意盖好腹部,以防冷气侵入内脏,损伤人体阳气。另外,也需注意避免长时间在冷气设备环境下工作和生活,否则易导致下肢酸痛、乏力、头痛、腰痛、容易感冒和不同程度的胃肠病等症状。

 

夏至之后,周围的朋友有些好像精力充沛,健身、游泳、打球、泡沫,生活多彩,但也有人感到无力,全身都很懒。阳气根据中医理论,是脏、腑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动力。内脏器官缺乏动力的话,阳光不足的人当然会感到全身无力,无法忍受。《黄帝内经》指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要求人们按照自然界春主升、夏主长的规则安排生活。

 

夏至之后,应适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晚睡早起。另外,合理安排午休时间,一方面可以避免午热,另一方面可以恢复精力。从事室外工作时,应避开烈日炎热的时间段,注意防晒。

 

调整好作息后,还需要适当地进行锻炼。夏至之后要防中暑,运动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这些气温较凉爽的时间段,在河边、湖边、公园等空气新鲜的地方,散步、慢跑、做广播操为好。运动过剩后出汗,出汗过多,不仅伤阴气,还伤阳气。

夏季服装以轻、薄、柔软为好。衣料的透气性、吸热性愈好,愈能有效地帮助人体散热,使人穿着舒适而凉爽。而且夏天宜穿浅色服装,以避免吸热。在强烈的阳光下,还要注意戴顶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