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细菌,人们可能马上想到的是感染,避之不及。可实际上我们人体跟外界相通的地方都存在细菌,其中最主要在肠道,肠道内存在1000多种与人类共生的细菌,我们称这些细菌为“肠道菌群”。也许很多人知道正常的肠道菌群能够在多方面帮助人体,但你可能不清楚失调的肠道菌群和很多疾病相关,这其中就包括糖尿病,那么肠道菌群如何参与人体血糖调控,菌群失调又是如何导致糖尿病的呢?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的一种,原名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全身性低度炎症。
近年来,存在于肠道内的微生物,也称肠道菌群,是人体主要的内环境成员,可作为影响机体健康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肠道微生物对营养物质代谢、人体自身发育、免疫及疾病的产生等方面都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科学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的失调,表现为有益菌的减少,有害菌的增多。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群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和高血糖、胰岛素抵抗等糖尿病表型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及其相关代谢产物在血糖代谢、胰岛素抵抗以及慢性炎症等2型糖尿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体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里98%的菌群主要为以下四种细菌门类: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其中,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占绝对优势。
与正常情况相比,2型糖尿病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到底有啥子不一样呢?
医学之神——希波克拉底在2千年前曾说,“All diseases do begin in the gut”(万病之源起于肠)。现代科学研究也表明,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肠道菌群组成与正常人不同。
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领导的一个联合团队发现肠道微生物产生的丁酸,能改善人体的胰岛素响应;而另一种产物丙酸的异常,则会提高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相关研究发表在著名学术期刊《自然遗传学》上。
目前已公认,肠道菌群在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但具体机制如何?肠道菌群究竟对肠黏膜细胞做了什么,进而影响到血糖?2019年《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上发表的一项研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发现,失调的肠道菌群可通过分泌次级胆汁酸刺激肠壁细胞大量分泌5-羟色胺,进而升高血糖水平,使患者长期处于持续高血糖状态,导致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可见,次级胆汁酸分泌增加是肠道菌群对血糖下手的重要第一步。
越来越多的研究学者加入对肠道菌群与糖脂代谢疾病联系的研究探索中,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表明肠道菌群确实可以干预影响糖脂代谢疾病的发生,这为以后利用肠道菌群治疗糖脂代谢疾病提供了可能。
肠道菌群有望成为当今亿万糖脂代谢疾病患者新的“救命稻草”,而且有可能成为新的治疗靶点和方向,为糖脂代谢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改善肠道环境之后,还是一样瘦,但用胖小鼠的肠道菌群移植(粪菌移植/FMT)后,却变胖了,可能是来自肠道菌群代谢的短链脂肪酸,改变了小鼠体内的肠道环境。
而2019年的另一篇研究也提到,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比菲德氏菌)能产生类似体内天然降血糖药物的效果,可以增加饱腹感、控制想吃东西的欲望,同時可以间接降低血糖。
2020年,一位58岁胰岛素依赖型男性患者进行肠道菌群移植治疗,该患者在移植前长期注射“胰岛素18U,每天2次”,长达6年,但血糖仍控制不佳。入院时空腹血糖高达19.64mmol/L,经过胰岛素强化治疗后,血糖仍处于较高水平。
肠道菌群移植(粪菌移植/FMT)后第2天,患者在营养及饮食知道的前提下,停用胰岛素,调整降糖方案为两联口服降糖药,血糖逐渐下降,达到糖尿病缓解状态。
肠道菌群在糖尿病的发生和治疗中都发挥重要的作用,糖尿病患者要通过良好的生活方式和有效的药物使肠道菌群更健康,血糖更好的控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随着肠道菌群的神秘面纱一点一点被揭开,以其为支点,撬动糖尿病治疗的日子变得越来越可期。在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千万要维护好肠道菌群微生态的平衡,不要忘了适当补充益生菌和膳食纤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