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肠好·心常好 | 肠道菌群影响心理健康!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低,悲观,思维迟缓,缺乏主动性,自责自罪,饮食、睡眠差,担心自己患有各种疾病,感到全身多处不适,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抑郁症患者为3.22亿人;中国抑郁症患者超3000万,城市人口的重度抑郁症发病率高达6%,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人类肠道中的微生物状况与大脑健康甚至精神疾病存在相关性,但背后具体机制是什么,却一直是个迷。这也正是“肠脑轴”一直被学界调侃为“玄学”的原因。越来越多的科学实验揭示了肠道中的某些微生物特征许与抑郁症相关。
流行病学数据表明,抑郁症患者较健康人有着更高的肠道与消化疾病发病率。科学家们由此出发展开了大量研究,试图厘清与这些疾病密切相关的肠道菌群和抑郁之间的关系。

 

目前的研究普遍认为遗传因素和心理压力是引发抑郁症的主要原因。而心理压力过大会导致肠道菌群发生紊乱,失衡的肠道菌群会产生不同的代谢物;代谢物可通过影响肠道神经系统影响大脑,出现情绪、认知行为异常,最终导致抑郁症的发生。由此可见,“微生物-肠-脑”轴在抑郁症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
2018年,《Int. J. Mol. Sci.》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研究。该文详细阐述了肠道菌群在抑郁症发病中的作用,主要得出以下结论:在抑郁症患者的肠道菌群中,拟杆菌的丰度增加,而厚壁菌和乳酸杆菌的丰度下降。

 

抑郁症患者的后代能从父母那里“继承”易感抑郁症的肠道菌群,使其患病几率高于正常人。该菌群主要特征表现为乳酸杆菌为代表的有益菌丰度下降,而拟杆菌等有害菌丰度上升。
在《国际老年精神病学》和《精神病学前沿》报道的三起临床病例中,一位停止服药的79岁女性在接受了其六岁孙子的菌群移植,四天后精神状态即有所改善,六个月后PHQ-9量表得分恢复正常;另外两位53和58岁的女性在接受粪菌移植四周后抑郁症状有所改善,但仅有一位的疗效维持到了第八周。这些病例给抑郁症的创新疗法研发带来了希望,但要走向主流仍需大规模临床试验的验证。

 

2019年,《Heliyon》杂志发表了一项研究。该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中枢神经系统之间通过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信号机制的相互作用进行双向沟通,影响个体情绪并产生抑郁。

近年来,抑郁症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其相关研究受到广泛关注。目前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对大脑功能及行为及其在抑郁症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未来可以以肠道菌群为新靶点,通过改变肠道菌群比例调节“微生物-肠-脑”轴,延缓抑郁症甚至预防抑郁症的发生和发展。

 

肠道内的微生物能够调控人的生理和心理,人的很多行为可能来自于我们的肠道。动物和临床研究的结果表明,益生菌能够降低抑郁和焦虑,提高认知能力,改善自闭症、多发性硬化症、阿尔兹海默症和帕金森症等,有益于人类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