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抗衰发力点,长寿根源在基因!
发布时间:2023-07-31 10:14:48 信息来源:盛景健康
在适应性辐射过程中,哺乳动物的寿命演化出较高的多样性,包括从最长寿命只有3年的鼩鼱到寿命长达200余年的弓头鲸。其中,一些特殊的哺乳动物类群如裸鼹鼠、弓头鲸、大象和蝙蝠等,展现出长寿命、抗肿瘤的特点,成为研究动物抗衰老机制的模型。在这些长寿动物中,裸鼹鼠、大象和蝙蝠等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抗肿瘤能力,而这些物种间是否存在一定的抗肿瘤表型趋同尚不清楚。
近期,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团队对多个长寿哺乳动物如大象、蝙蝠、裸鼹鼠等,开展比较基因组学分析,探究长寿哺乳动物抗肿瘤的机制。研究发现,部分与癌症发生相关基因在亚洲象和非洲象中受到正选择作用。在亚洲象、非洲象、裸鼹鼠和马铁菊头蝠等长寿命哺乳动物基因组中,正选择基因显著地富集于癌症、DNA 损伤修复等相关的通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细胞衰老》(Aging Cell)上。
该研究通过肿瘤细胞迁移实验发现,亚洲象和非洲象CDR2L基因的正选择位点可以增强相关基因抑制肿瘤细胞迁移的效应。此外,研究对亚洲象、非洲象、马铁菊头蝠和裸鼹鼠四种长寿哺乳动物作为前景枝中检测到的ALDH6A1基因的特有氨基酸替代进行功能验证发现,长寿哺乳动物ALDH6A1基因的受选择位点对肿瘤细胞迁移具有抑制作用,且不同长寿哺乳动物ALDH6A1的氨基酸替代对肿瘤细胞迁移抑制水平存在效能上的差异。
额叶是与认知和行为控制有关的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年龄增长,额叶功能逐渐退化。它的神经解剖学和神经生理学变化是额颞叶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基础。然而,认知老化先于神经退行性疾病表征数年出现,这对于人类认知减损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出了挑战。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联合北京基因组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研究团队,在《细胞报告》(Cell Reports)上,在线发表研究论文。
该研究首次系统地解析了灵长类额叶衰老伴随的组织转录组、单核转录组、蛋白质组及全基因组DNA甲基化层次的多维改变,进而,利用神经病理学检测体系和体外人类神经元衰老模型,提出核纤层磨损引起异染色质松弛以及基因组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复活,激活细胞天然免疫通路并诱导神经元衰老和炎症的理论,并据此发展可延缓神经元衰老的新型干预策略,为发掘额叶衰老及相关退行性疾病的早期预警标志物和潜在干预靶标提供了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