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又叫乞巧节、七巧节。相传每年到了农历七月初七,就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在这天大家可以向所爱的人表达爱意,也可以感恩自己爱人的付出。然而这一延续千年的节日,并不只是“中国情人节”,更是古人的养生节。七夕节,正值夏末秋初季节交替,五脏养生应顺应四时,养生尤其需要注意。
七夕节有配药的习俗,人们常用松柏等入药配方,甚至还主张饵松实、服柏子、折荷叶,并称它们为长生不老的仙药。中医认为,经常食用松子利于身心健康,滋润皮肤、延年益寿;柏子香气浓郁,能养心安神、止汗润肠;荷叶能清热解暑、升发清阳、凉血止血。
七夕,闽西客家人还习惯用仙人草、冬瓜块和水熬煮,再用洁净的瓦坛密封贮存,以治疗发热、头痛、中暑、惊风。七夕水,即七夕这天取的井水。据《惠州府志》记载:七夕,男女晨起担水贮之,谓七夕水,饮之可以治疾明目。
古代七夕“拜织女”是少女、少妇们的大事。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等,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更是少不了,许愿后,这些食物也就成了她们的宵夜。经过夏季暑气的考验,人体的气阴容易耗损,立秋节气前后适合补气养血,而桂圆和红枣正具有益气养血的功效。
夏秋交替,昼夜温差开始增大,胃酸分泌增多,极易引发肠胃疾病。榛子有“坚果之王”的美称,具有“宽肠胃”的功效。此外,花生和瓜子也有助于润肠通便,瓜子还有清肺化痰等功效。
相传北宋景祐元年,闽南一带瘟疫流行,人们因患虫病面黄肌瘦,名医吴夲在七夕那天倡导大家食石榴驱虫,很多人吃后效果显著。吴夲后被闽台人誉为“大道公”、“真仙师”,至今感念不已。这也形成了一种节俗沿传至今。
民间有不少偏方是用石榴皮治疗腹泻,效果较好。因为石榴皮所含根皮碱对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结核杆菌、绿脓杆菌及各种皮肤真菌均有抑制作用。石榴皮有明显的抑菌和收敛功能,能使肠黏膜收敛,分泌物减少,所以能有效地治疗腹泻、痢疾等症。但是石榴皮含鞣质较多,对胃肠黏膜有刺激作用,此外,还容易引起一些不良反应,治疗腹泻的石榴皮需要中药特殊的炮制程序,所以使用石榴皮治腹泻一定要有中医师的指导。
一年一度的“七夕节”,让不少鲜花店的玫瑰花又“火”了起来。玫瑰花不仅是象征爱情的名花,在中医看来,也是疗疾祛病的良药,而且药食俱佳。
清代著名食疗养生著作《随息居饮食谱》中记载玫瑰能“调中活血,舒郁结,辟秽,和肝。酿酒可消乳癖。”《本草再新》中记载玫瑰能“舒肝胆之郁气。”中医所指的乳癖是以乳房有形状大小不一的肿块,疼痛,与月经周期相关为主要表现的乳腺组织的良性增生性疾病。好发于30—50岁妇女,约占全部乳腺疾病。
乳腺增生症以肝郁气滞、冲任失调、气滞痰凝为常见证型,其中玫瑰花入药对于调理肝郁气滞型的乳腺疾病较为合适。这类患者往往容易多愁善感,情绪化比较严重,两侧乳房胀痛,可扪及肿块,肿块随情志的波动而消长。除了中药调理,还需要注意保持良好的情绪,及时合理排解心中的郁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