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之后,气温逐渐下降,暑气开始减退,随之而来的就是天高云淡的金秋时节了。
出伏过后虽然中午依旧热,但是早晚凉,昼夜形成较大的温差,特别是在处暑节气之后,“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气候特征明显。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秋令与肺气相应,秋天燥邪与寒邪最易伤肺,呼吸系统的慢性疾病也多在秋末天气较冷时复发。
此时需要润肺,燥则润之,可以用沙参、麦冬、天冬、杏仁、百合、秋梨、荸荠等。以防止秋燥伤肺,使肺气得清,呼吸平和。此外,燥易伤阴,多食养阴食物,芝麻、蜂蜜、梨、葡萄、莲子、银耳等食物都有养阴生津的功效,平时可以多喝些冰糖银耳汤、冰糖雪梨、百合莲子汤、山药莲子汤、芡实山药羹等,来帮助养阴润肺。
出伏之后一直到处暑节气,是天气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经过昼长夜短炎热的盛夏,很多人都有睡眠不足的现象,特别是老年朋友。此时如果不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秋乏”更容易出现。比较严重的睡眠问题可以尝试中医调理。
进入秋季,首先要调整睡眠时间,早睡早起早健康。睡好子午觉,遵循“阴精收藏,收敛神气”的养生法则,适当增加睡眠,可在冬天来临之际保存能量、养精蓄锐。居住环境要确保通风,白天室内温度不高就不宜开空调,入睡时切忌贪凉,以防寒湿之邪侵入人体。
肚脐部位的表皮最薄,寒气最容易穿透弥散。初秋虽然不冷,但昼夜温差开始变大。夜寝应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注意胃部保暖,保护身体阳气。
初秋气温已经转凉,这时候应该确保室内通风,白天只要室内温度不高就不宜开空调。尽量开窗使空气流动,让秋风涤荡暑期热潮留在房内的湿浊之气。
处暑时节养生应以“收”为要。此时人体的代谢由盛转衰,人们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做到神气内敛含蓄,不急不躁,从容平和,使肺气清和均匀。应做到少量多次多喝水。充足的水分既可以帮助缓解秋燥的不适,也可以促进排便。记得用温的白开水替代冰水冷水,以免胃肠因寒冷刺激发生痉挛收缩引起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