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生活的朋友,这段时间应该有收到过这样一条短信:近期我省发生2起疑似食用家庭自制腌制食品导致的肉毒毒素中毒事件。自制发酵、腌制食品可能被肉毒梭菌污染,在厌氧环境下产生肉毒毒素。请广大公众不要盲目自制或购买来历不明的发酵、腌制、罐头食品,不食用已经腐败变质食物,畜禽肉制品要煮熟煮透,谨防食物中毒风险。这条短信是由广东省卫生健康委、疾控中心、预警中心联合发布的,可见腌制食品肉毒素问题的严重性以及做好防范工作的紧迫性。
夏季,瓜果时蔬品类增多,不少热衷“私房美食”的人尝试腌制杨梅、豆角、辣椒等,且认为这种“纯天然、无添加”的“自家味道”绝对安全。看起来“很美”的自制食品很容易因为微生物污染问题导致肉毒毒素中毒,消费者切莫盲目动手,以免带来麻烦甚至危险。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喜欢采用时令食材自制发酵食品,认为其“零添加、很健康”,由此导致肉毒毒素中毒,其中以家庭自制植物性发酵食品多见,如辣椒酱、臭豆腐、豆瓣酱、面酱等,其他如乳制品、罐头瓶装食品和腊肉、腌肉、风干牛肉等非加热即食品以及酱菜、凉拌菜等引起的肉毒毒素中毒事件也时有发生。
谈到肉毒毒素,要先了解肉毒杆菌。肉毒杆菌是革兰阳性厌氧梭状芽孢杆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海水、牛羊猪等动物粪便中,还可附着在蔬菜、水果及谷物上。肉毒毒素是肉毒杆菌在厌氧环境下产生的毒素,具有很强的神经毒性,并对胃酸有抵抗力。
肉毒毒素常见于腌肉、腊肉、泡菜以及制作不规范的罐头食品、瓶装食品、冷藏食品中。部分地区还有食用豆豉、豆瓣酱、腐乳、臭豆腐,或不新鲜的鱼、猪肝、猪肉导致的病例。家庭自制的发酵食品、腌制食品也可能有这种毒素。肉毒毒素不耐热,88℃加热15分钟左右就会被破坏,如果在干燥、密封、阴暗的条件下,却能保存数年。
多数肉毒毒素中毒的患者潜伏期在12小时-36小时,较短的患者潜伏期仅2小时,较长的患者潜伏期可达8天-10天,中毒的症状亦有轻有重,轻的可能只是轻微不适,严重的则可能致死。
我们自身也不能放松警惕,要购买来历可靠的食物,不随意自制腌制、发酵食品,如果确实想自己制作,做好环境、容器卫生,将原料彻底蒸煮或处理干净,处理肉类时应充分煮熟、煮透,不食用腐败变质的食物。
如果身边有人“中招”,其他同食者就属于高危人群,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抗毒素血清预防。肉毒毒素毒性强,一旦出现不适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采取灌肠、洗胃、辅助呼吸等对症治疗及抗毒治疗。